画中有话——《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广州美术学院
2021-07-04 11:22
[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形象展现红军攻占娄山关后,毛泽东面对困难,从容不迫、乐观博大的气度和胸怀。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不久,红军首战土城,遭遇挫折,于是回师贵州,再攻娄山关,歼敌两个师,取得了红军长征路上第一个大胜利,成为长征的重要转折,对粉碎蒋介石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企图产生重大影响。

2019年我创作大型国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力求以国画形式,艺术再现《忆秦娥·娄山关》的意境及其蕴含的宏大历史叙事。

整个画卷雄浑壮阔,气势磅礴。以全景的构图描绘苍山如海,重峦叠嶂、连绵起伏,红军与敌人激战的场景;以写意的方式渲染出遍地硝烟、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借此讴歌红军战士用热血染红祖国的崇山峻岭,用生命守护祖国的苍莽河山。而残阳如血,像希望映照天际,使伫立在猎猎西风中的红旗,显得格外鲜红。

事实上,以国画的形式展现毛泽东的诗词,颇有难度,既不能画成连环画,又不能画成纯粹的山水画。基于对1935年那场激烈战役的历史想象,我用3米高11米宽的巨大篇幅,全景式的构图,结合近景、中景、远景,通过千峰万仞、浮云飞度,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来展现沉雄壮阔的战争场面。而战斗的细节隐现在苍凉悲烈的近景中,叙述的真实与历史的丰厚浑融的笔墨中。

如何以国画形式展现毛泽东的诗词中意境及其内涵的宏大历史叙事,是新时代山水画创作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画如何展现宏大历史题材,是亟待突破难点。前辈们已作出有益探索。我们这代人生活在新时代,更应不忘初心,牢记史命,继往开来,用艺术讴歌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重大事件。时值建党100周年,我们更应用艺术去记录党的宏大历史事件,记录为国家安宁和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这是艺术家责无旁贷的使命。但愿《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对此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