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校友联络处主办的“碳中和,绿色增长与未来世界”论坛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作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投资机遇与风险”的演讲。
马骏首先提到了碳中和带来的巨大投资市场,“稍早些,有学者用模型算出今后30年‘碳中和’带来的绿色投资需求是138万亿,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但其实非常保守。我从2019年带团队给重庆做‘碳中和’绿色金融路线图发现,仅仅重庆未来30年因‘碳中和’就会带来13万亿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那么可想而知,全国可能会有好几百亿的投资需求。”
那么,会在哪些领域产生这么大量的投资?
马骏认为至少有两类,一是现有的绿色低碳技术大规模的运用,比如技术已经成熟的零碳建筑。二是大量投资于现在不太成熟的零碳、低碳技术,包括氢能技术、储能技术、CCS技术等等,只有大量的投资才能让它们变得成熟、更有经济性,这里需要更多的PE/VC投资。具体涉及的行业有能源、交通、建筑、工业,这四大行业需要80%-90%的绿色投资,还有可持续农业、林业,但量没有这么大。
根据清华大学能源所张锡良教授的预测,到2045年,中国的电力基本实现“碳中和”。“为什么比2060年提前15年?因为需要给其他行业实现‘碳中和’充足的时间。比如交通、建筑等成千上万个不同领域的工业要实现‘碳中和’。只有先实现了绿电,然后去实现其他行业的‘碳中和’,用各种各样的投资改造工艺、流程。”马骏说。
因此,马骏认为,电力“碳中和”会大大提前,这意味着在电力或者清洁能源领域中,未来20多年所面临的投资需求会非常大,增长率也远远大于想象。
“比如在交通领域,实现零碳的技术路线主要是电气化,在这个背景之下,电动车的销售会大幅增长,不光是销售,还有投资、研发等。其他以清洁能源为能源的交通工具也会大量地被使用,未来飞机、轮船、重卡等可能更多地会用氢能。氢能作为一个储能方式,很可能会经历爆发式增长,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未来的清洁能源可能是三足鼎立的状态,就是光、风、氢能,光和风是不稳定的,氢能作为主要的储能方式可以稳定整个电力的供给。”
机遇之外,马骏还谈到了“碳中和”背景下面临的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
一般来说,气候相关的风险包括两大类,一类叫物理风险,一类叫转型风险。当下的关注点不在物理风险,而是转型风险。“全世界,包括全中国所有的企业在30多年的时间当中都必须转型为低碳和零碳的企业,否则就要离开市场,企业的估值会变成零,贷款就可能变成坏账,这是一个很大的金融风险。但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转型的能力,如果有可能转型的话,还会保持一定的价值,如果转型得特别好,说不定价值还会更高。”
他以煤电行业的案例研究了转型对企业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第一条是需求下降,因为能源转型,越来越人利用清洁能源,而减少了对煤电的需求,营业收入会下降。第二,新能源成本过去十年已大幅度下降,十年之内,光伏、风电的发电成本会降到煤电的一半以下,迫使煤电也要继续降价。而同时炭价会上升,必须要用更高的价格去买配额,成本也会上升。各种因素影响下,这种典型的中国煤电企业的违约率都会持续地上升。
面对上述情况,马骏提出,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来充分地落实“碳中和”的要求,至少有四条内容:
第一,要修订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过去推动绿色金融制定了一些标准,考虑更多的是国内环保的因素。举个例子,如果你能降雾霾,同时也能够减碳排放的话,就是绿色的,如果只能降雾霾,但不能降碳排放的话,就不能算绿色。基于这个新原则,新版的《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当中剔除了清洁煤炭化石能源相关的项目。但还有其他的绿色金融界定标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未来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让这些标准充分地能够满足“碳中和”目标。
第二,绿色金融体系要做重要改进,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跟气候和碳相关的信息披露。过去银行也被要求做一些信息披露,主要是绿色信贷业务的披露。现在要披露碳的信息,贷款到底产生了多少碳排放,棕色资产也得计算出来。但关键是,现在官方还没有一个“棕色”的界定标准,现在正在研究和成型过程中。未来,随着“棕色”的界定,金融机构会被要求披露风险资产的敞开,同时要披露投资和贷款所带来的碳排放和碳足迹。
第三,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环境气候风险分析,未来应该把它变成强制性的监管要求。在五年、十年当中会出现多大的坏账,如果股权投资的话,估值会下降多少。
第四,要强化对低碳投融资的激励机制。过去绿色的激励机制的强度和覆盖面都不是很大,未来应该要设立更大规模的支持低碳贷款的再贷款机制,央行通过这些机制提供便宜的资金给到绿色的项目,要把银行资产的碳足迹纳入银行考核的体系当中去。
(作者:张赛男 编辑:朱益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