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重要里程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7-06 05:00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百年奋斗的重要里程碑。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和意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一宏伟目标如期实现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扛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

小康社会虽然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术语,但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阶段的目标,与国际组织所确定的经济社会指标和界限值具有可比性。例如,世界银行根据所有国家的情况和全球经济发展水平,每年会依据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制定一个分类标准,将所有国家分类为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确定的标准,中国在2000年左右即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时,从低收入进入了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这是建立新中国以来经过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此后,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先后跨过了中等偏下收入与中等偏上收入的分界线,进入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时,正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明显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审时度势,在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发展动力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归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国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收官之年,我国和世界各国遭受了疫情冲击,给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保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使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2000年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时,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0万亿元大关,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为美元后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但当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3.6%左右。经过后续十年的努力,2010年我国GDP达到41.21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提升到9.2%左右。2020年,我国GDP规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占世界的比重明显提升到逾17%。从经济规模来看,当今世界美国和中国可以说属于第一方阵,美国GDP约20.93万亿美元,中国是14.73万亿美元,同属十万亿美元的量级;其后位居第三的日本约为5.05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约为6.0%。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与位居第二方阵的日本、德国等国家明显拉开距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这些也都彰显了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目前我国经济规模与美国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但由于我国经济仍然保持6%左右的趋势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的趋势增长率,更是明显高于日本、德国的经济趋势增长率,这就决定了我国与美国的差距将不断缩小,与日本、德国的经济规模相比距离也会拉开。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GDP到2035年将比2020年再翻一番,在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我国或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将进一步上升,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在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