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评级今年史上最谨慎:上半年上调主体仅有20多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叶麦穗 广州报道
2021-07-06 05:00

和以往相比,今年上半年主体评级及展望被上调数量锐减。

受到“永煤债”的牵连,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痛责“三大板”,评级机构今年上半年对于债券评级的态度急转直下,上半年下调评级数量首次超过上调评级。根据天风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7月2日,在有存续债的4700多家发行主体中,有3506家在2021年披露了评级情况。

和以往相比,今年上半年主体评级及展望被上调数量锐减。年初至今,评级上调的主体仅20多家,相比于2020年全年的289家,大幅减少,即使与2020年同期相比,也显著偏少。评级公司在评级调升上相对谨慎,在展望调升上同样谨慎。年初至今,仅有3家主体评级展望被调升。与上调情况相反,主体评级及展望被下调数量明显增加。年初至今,合计共有90多家主体评级被调降,略低于2020年全年的101家,但相比于2020年同期,下调数量显著增多。展望下调方面,年初至今下调主体有38家,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下调数30家。

评级上调主体数量大幅减少

天风证券的研报表示,从评级调整的数量对比来看,今年上半年以来,评级被上调主体数量远低于被下调主体数量;与去年相比,被上调主体数量大幅减少,被下调主体数量相对增加。政策压力下,评级公司行为较往年有所改变,但总体评级结果依然大体保持稳定。

从城投企业来看,被上调评级的城投企业数量缩减至12家。从省份分布来看,2021年以来评级调升的平台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江西、四川、河南、河北、湖北;这些多是经济财政实力整体较强、中游及中游偏上且平台较多、发债较为活跃的区域。

从具体评级调整情况来看,2021年的城投评级调整仍以评级AA调升到AA+主体占比为多,其次是AA+调升至AAA。而评级从AA-调升到AA的主体数量不断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投内部信用资质的分化。

被下调评级的城投主体有7家,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等经济财政实力偏弱、市场较为关注的区域。

非金融产业类主体中,被上调评级的主体仅6家,以国企为主;而评级被下调的数量达到81家,下调的企业中以民企为主,行业上以交通运输、建筑装饰、房地产、化工、医药生物居多。

金融企业中,上半年评级上调、评级展望下调、评级下调的企业分别有5家、6家和6家,相比之下,2020年全年分别有51家、1家、13家。在政策收紧的背景下,评级上调的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减少;但评级展望下调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多,评级下调的金融机构相比2020年全年减少,但同时期对比2020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仅有2家金融机构评级被下调。

主体评级被上调的金融机构有遵义汇川农商行、泉州农商行、威海蓝海银行、长顺县农信社、浙江桐庐农商行;主体展望评级被下调的有新世纪科教、广州农商银行、贵州花溪农商行、四川天府银行、中国华融、中合担保;主体评级被下调的有安徽阜南农商行、渤海租赁、泛海控股、贵州遵义汇川农商行、华融融德、山西榆次农商行。

需要说明的是,贵州遵义汇川农商行的评级吃了个“回马枪”,于今年2月份被从A上调至A+,但又于6月份被中诚信下调回A。

今年评级调整史上最谨慎

为何会形成这样的信用评级调整状况?

天风证券认为,今年3月28日,央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起草了《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信用评级机构应当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制定实施方案,逐步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低至合理范围内,形成具有明确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

此外,今年还有多份文件出台,相继明确取消公开债券在注册申报与发行环节强制评级的要求。在信用评级区分度不高、AAA等级主体多次发生违约的情况下,国内信用评级体系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但是考虑到诸多约束,实际在今年跟踪评级中保持了大体平稳、略有调降的态势。

永煤事件成为蝴蝶的翅膀,推倒评级机构的多米诺骨牌。去年四季度,交易商协会对东方金诚、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进行现场调查,抽查部分项目档案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协会表示,从四季度的日常自律管理和现场调查来看,评级机构在合规监督审查、评级质量控制、内控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未按照自律规则开展调查访谈、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合规监督审查不到位。二是评级质量管控不严,检验及反馈机制薄弱,评级业务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认为,今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低至合理范围内,形成具有明确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由于目前该文件只是征求意见稿,尚未正式实施,因而今年跟踪期所出现的评级调整,暂与全市场系统性中枢调整无关。未来全市场评级中枢调整的重要前导性指标仍是该文件正式稿的落地,届时根据正式稿的时间、调整规则、过渡期等要求,或将出现大面积的评级调整。在整体监管趋严、多家评级机构经历禁业之后,评级行业对于级别上调更趋于谨慎,级别下调行为也在增多,今年的评级调整成为历年来最趋谨慎的一年。

拉曼资产信评总监张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根本上看,评级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收费过低、连续十多年未发生变化,进一步导致从业人员薪资明显低于同类型其他机构,是此类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提高评级行业整体利润率和收费,或能化解道德风险。

点名道姓的批评之后,评级机构今年的态度趋于谨慎。

(作者:叶麦穗 编辑:李伊琳)

叶麦穗

金融版记者

一个特别有趣的人,喜欢一切有趣的新闻。联系方式:sheldonmai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