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界土地研究报告的目的并非仅在于提升住房单位的数量,而更多的在于发展新界地区的经济、民生与文化,将新界打造成一个新的CBD。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郑李锦芬7月8日在土地房屋政策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在香港土地规划上,应当摆脱惯有的“中环视角”,不要再将新界视作香港的外围边陲地带,而是应当令新界把握一河之隔的急速发展机会。
团结香港基金基于香港特区政府现有的新界规划蓝图,当中包括洪水桥新发展区、新界北发展区及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等,提出推动新界大规模城镇化,透过基建连接政府已规划的新发展区及基金会额外建议的9个潜在发展区,分别形成“文化及科技走廊”、“现代物流与商业圈”、“乐活与休憩空间”三大主题区域。
该报告估算,未来30年香港需要至少9000公顷土地,但按政府目前规划,即使“明日大屿愿景”如期落实,洪水桥、古洞北/粉岭北等新发展区进展顺利,最多亦只能够提供约5000公顷土地。
结合香港特区政府现时规划的来自填海、新市镇和新发展区以及个别用地的5080公顷潜在用地,团结香港基金额外建议来自新界的潜在发展区的3000公顷用地,以及强化来自填海项目的2700公顷用地,共提供9080公顷用地以应付日后需求。
三大发展主题
根据团结香港基金的土地研究报告,现存包括洪水桥扩展区(200-250公顷)、古洞南及粉岭南(400-600公顷)、新界北扩展区(350-400公顷)及北环线走廊(900-1200公顷)等其余四个潜在发展区,预估可提供超过3000公顷的可发展土地。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强调,此次新界土地研究报告的目的并非仅在于提升住房单位的数量,而更多的在于发展新界地区的经济、民生与文化,将新界打造成一个新的CBD。
基于这个目标,基金会提出三大发展主题。第一是发展文化与科技走廊。其建基于已规划的的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将可发展范围延伸至北环线、古洞北扩展区等,毗邻深圳,将发展成本港创新科技行业的火车头。此乃把握港深两地合作机会的最佳实践地点。
第二是现代物流与商业圈。现代物流与商业圈涵盖政府已规划的洪水桥新发展区和元朗南发展,其邻近深圳,连接香港国际机场和珠江三角洲,是新界西北的新型发展枢纽。配合深圳前海的现代服务业急速发展,基金会建议政府考虑建设新的跨境铁路连接洪水桥和深圳。
第三是乐活与休闲空间。基金会所建议的三个潜在发展区:锦田北、锦田南扩展区和林村)均可为周边的房屋规划和近郊社区提供拓展空间,营造亲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推广生态和文物旅游。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叶文祺指出,三大发展主题主要是考虑到“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希望香港可以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愿景。因此,更有魄力地区利用新界的土地优势,将此片区发展成大湾区的引擎。
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梁广灏认为,基金会建议的新界发展方向“抓住了关键”。“新开发一个区域,最关键的是铁路的交通基建一定要先做,这样就不会给首批入驻的市民一种’开荒牛’的感觉。”基金会所建议的北环线扩展区便可满足这一需求。
公屋轮候时间创22年新高
目前香港土地政策发展缓慢,以洪水桥新发展区为例,从1990年代初步物色新界作为大型市区发展的范围,到预估第一笔人口迁入的2023年,耗时冗长。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于渐指出,特区政府在项目建设中较为审慎,缺乏魄力,因为政府的眼光并没有随着这30年间世界趋势的更迭而改变。一旦政府适应不了世界趋势的改变,一些条例与规管只会滞后,这是许多发达国家面对的问题。
香港建筑测量界议员谢伟铨认为,特区政府在发展新界上放长线,是过于担心反对声音。他认为特区政府应当尽早发挥行政主导魅力,在关键时刻拍版,才能做出令市民满意的成果。
香港房屋委员会5月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特区政府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住房屋(简称“公屋”)轮候册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增至5.8年,单身长者也要平均轮候3.6年才上楼,两个数字均刷新1999年以来纪录,创22年新高。
针对公屋上楼难的问题,公屋联会前主席王坤认为,回归后特区政府并没有将房屋问题视作核心,处理房屋问题的方式过于迂腐和守旧。“现在59岁以下的青年登记公屋是以计分制,这样算下来,需要30多年才能上的了楼,这能给香港青年什么希望?” 他坦言,香港青年对生活与政府管治不满,在于缺少一种获得感。
“光说土地足够是没有用的,你要拿出证据给市民看到你在动工了。要拿出时间表、路线图,市民才会真正的放心,” 王坤表示。
(作者:朱丽娜,实习生孙祎雯 编辑:李艳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