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AB面

21世纪经济报道 侯潇怡 深圳报道
2021-07-10 05:00

为了盘活账期资金,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市场共识的主流解决方案,且不断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做工程只是表面风光,承包商实际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压力,最核心的当然是钱,最痛苦的则是要账,被拖欠工程款拖垮的不在少数。”华北一位工程承包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对无数中小微企业来说,“年年垫资年年苦”是相对普遍的现状。在具体业务中,中间商往往在供应链的两端承压,不得不在产业链中担任“垫款者”角色,从而形成应收应付剪刀差,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不容乐观。

而现金流无疑是企业的生命线,应收账款账期便成了套在中小企业主脖子上的一根隐形绳索。

一位医药行业中间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知从何时开始,toB的账期越来越长,核心企业追求现金流,任何一个小供应商都必须给足账期,并且要接受资金实力检查。合同签订一般账期在30-60天,但实际付款时间随着“领导出差”“公司财务统一结账”“营改增”等原因无限拉长。

为了保证饭碗,中小企业往往会在账期上让步,但是假如账期超过了承受限度,那这根绳最终还是会变成足以让中小企业窒息的绞索。

而在不少企业眼中,令这根绞索似乎越来越紧的推手之一,恰恰是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

不可否认,供应链金融这一舶来品进入中国十余年已获得飞速发展,对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供应链上的强弱博弈也更为凸显。

账期:中小企业的致命绞索

从事电子配件行业的李明(化名)告诉记者,在这个行业打拼多年,也终于在深圳买了心仪的房子,但日子却远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经常为钱发愁。

“我接一千万的订单,账上要备三四千万的钱。许多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尽管公司已初具规模,却依然在供应链的两端承压:库存备货的量越来越大,跟上游供应商拿货要求现金付款,为下游客户发货又要被拖延账期。账期问题已经拖垮了无数小商家,在很多商家眼中,账期甚至比利润更重要,早收货一天比多赚一块钱更重要。”李明指出。

据记者了解,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接一千万的订单,准备三四千万的资金并不夸张。企业为了拓展新业务,需要购置设备、租赁厂房,还要准备资金购买原料、缴纳税收,这些资金都需要提前支付,但是销售的产品回款却要在数月乃至一年多以后才能拿回,而等待回款周期内企业还要预备资金接其他订单,中间一旦资金链断裂,可能就是满盘皆输。若是遇到核心企业爆雷,大量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可能直接被拖垮。

对大多数人来说,对账期的感知大多来自淘宝购物。每年购物节前后,消费者总能收到两波短信轰炸,购物节前是狂轰滥炸的营销信息,购物节后则是五花八门的短信或电话催促确认收货。不少消费者很反感卖家的行为,但从卖家的角度来看,只有买家收到货物并确认收货,支付宝才会把钱划入卖家账户。

如果消费者配合,收货之后立即点确认,卖家最快两三天就能收到回款。如果消费者不确认,卖家就只能等待系统自动确认,账期将长达10-30天。

一位跨境电商从业者对记者表示,3天和30天有多大区别?有时是生与死的区别。

“通常来说,上游供应商给的回款周期一般只有2个月左右,商家为大促却要提前备货。大促之后,就算东西卖出去了,如果买家迟迟不肯确认收货,钱就一直被压在平台上。一边是着急要账的上游供应商,一边是不能催的消费者,夹在中间的商家,资金链就只能断裂。淘宝商家倒闭,大半是死在了资金链断裂上。”他直言。

而据记者了解,不仅是小商家,大公司也会被账期问题卡得死去活来。神舟电脑曾一纸诉状将京东告上法庭,起因就是京东拖欠其3.383亿货款。疫情期间,神舟董事长吴海军直接发微博表示:目前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面临现金流断裂问题。

其实,账期本是一个信用问题。平台大、信用好的公司,可以先拿货或者先使用服务,双方约定一个时间,只要规定时间内付款就好,而这个规定时间,就是账期。

为了盘活账期资金,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市场共识的主流解决方案,且不断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改善现金流损害盈利?

政策上看,2019年,银保监会制定了《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制定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即“226号文”);2021年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灼识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为23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40.3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8%,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引入供应链金融的本意是要用金融手段来支持产业链发展,让强者更强,弱者不弱。这其中的基本逻辑,一方面是用金融工具加杠杆,帮助核心企业扩张和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低成本融资来为中小企业借水解渴,缓解资金困境。

但记者采访中获悉,目前中小企业对供应链金融最大的质疑在于,既然位于中下游的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来自账期,而供应链金融是为解决供应商因资金链紧缺的借贷需求,那么核心企业为何不直接缩短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期呢?

“核心企业一方面拉长账期,造成供应商因资金紧张的借贷需求,一方面又通过供应链金融在其中获利,参与供应链金融本来就令人质疑是否存在左手倒右手,扩大自身的收益。此外,在供应链金融普及之后,核心企业因为自身信用而越发有拉长账期的趋势,很难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一位供应商告诉记者。

整体来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能否真正改善还要看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是否有提升,上游的议价能力和下游的回款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指标。换言之,只有企业发展壮大,才能有更强的谈判能力,而越靠近核心企业,越拥有议价权,越能改善现金流,推动规模增长,而在食物链尾端的中小企业则有些喜忧参半。

供应链金融助推账期博弈?

对于供应链金融是否助推了账期博弈,另有不少业内人士则认为,账期的存在是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博弈的结果,核心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获得账期稳定自身现金流,但他们也同样需要稳定的供货商,如果因为账期导致供应链上的合作商出现经营困难不得不频频更换合作商,一样会对核心企业的经营产生困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核心企业的账期对自己的经营产生了过大的干扰,无法解决,那自然会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或调转枪头。因此,账期是商业博弈的结果,在供应链金融出现前账期就已存在,而供应链金融,尤其是有核心企业参与的供应链金融,其实是在解决账期本身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至于为何核心企业在参与供应链金融时会延长账期?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院长鲁顺曾撰文指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增加了运营成本;二,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增加了自己的经营风险;三,核心企业想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得更多的利益。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延长账期的动机其实并不是为自己融资,主要是基于成本和风险、利润考虑的,如果对供应链整体有益,在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问题的同时可以为自己博得收益,核心企业才有参与的动力。

但对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延长账期会不会损害供应商利益的问题,鲁顺则持否定态度。

鲁顺虽未否认应用供应链金融对供应商成本的影响,但他指出,账期拉长后,供应商采取供应链金融的成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抬升那么多。原因在于,供应链金融的成本计算主要是利率乘以持有的时长,换言之,账期越长成本越高。但核心企业大多采用的是可拆分可流转的电子应收账款,这意味着供应商拿到电子应收账款后可以再流转给自己的供应商,只要把电子应收账款流转出去,就意味着这一环节账期结束,无需再支付利息。

“随着流转的次数多时间长,电子应收账款的期限也会越来越短。这就形成了接受并能够流转出去的所有供应商从原来的有账期变成没有账期,而信用低想融资的供应商可以持有没有到期的电子应收账款到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融资,从而获得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融资,这其中核心企业获得了金融收益,接受流转电子应收账款的供应商获得了现金。各个环节都有获益。”他具体指出。

但记者采访中获悉,在供应链金融理想化的设想之外,现实中,尤其对不少处于供应链尾端,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整体账期拉长的影响和冲击不可小觑。

科技能否破局?

据记者了解,业界正在试图借助科技,建立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全数据模式。核心企业数据和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订单、运单、融资、仓储等经营性行为都完整呈现在系统中,同时引入物流、第三方信息等企业,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这个系统中,核心企业起到增信作用,使得各种交易数据更加可信。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效率,缩短账期。

蚂蚁金服区块链技术总监闫莺曾透露,在供应链金融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后,原来不能拆分的传统纸质票据,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后,可以将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转变成一种电子债权凭证,拆分流转,整个过程都可以追溯,而且数据无法被篡改。小微企业融资时间能从3个月缩短到1秒,极大提高融资效率。

但不少中小企业也指出,虽然新技术能明显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但是改变不了供应链上的商业本质。

处于供应链上的长尾企业总是弱势,即便可以通过新技术拿到对应份额的应收账款融资,但信息从核心企业开始在供应链上层层下达,到了尾部,依然可能面临商业谈判要求下级“割肉”,比如降价、返点等等。

监管部门正有意通过新的法制条例来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在各方博弈中寻求相对平衡。2020年9月1日起实施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就被民间称为中小企业的“尚方宝剑”。

条例中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应当支付逾期利息,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也不得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条件和违约责任等交易条件。

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对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的质疑,其实是源于对理想化市场的憧憬,事实上在商业经营中矛盾、对立、妥协、和解都是司空见惯的,最终的利益是商业的导向。

此前为何如此多的政策、如此多的金融工具都对中小企业融资帮助有限?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工具都没能满足参与方的利益,或者说利益和风险不成正比。供应链金融之所以可以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所裨益,关键就在其不但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实现了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目的。

但供应链金融必然需要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如何在强弱博弈中寻求一种相对平衡,既能帮助核心企业强化竞争优势,让大河有水,又能兼顾中小企业的利益,让小河不干,仍是一个考验各方智慧的命题。

赚钱快亏钱也快?供应链企业良性发展存忧

而除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各级企业两方外,供应链企业也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重要一环。而供应链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或也是行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7月6日,“区块链第一股”易见股份终于披露了其2020年年报。根据这份“迟来”的年报,2020年度,易见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1400.78%,巨亏115.24亿元,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继续亏6786.81万元,令市场哗然。

公开资料显示,易见股份前身系四川禾嘉股份有限公司,原本主营业务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销售,以及机械阀门制造。自2017年更名后,主营业务改为供应链管理和商业保理,企业也因为“A股区块链第一股”的称号,在市场名声大噪。更因站上“区块链”的风口,曾被爆炒,最高股价达20.81元/股。不过,随后其股价便开始跌跌不休。

据记者了解,易见股份更名以来,其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业务发展得风生水起,利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自主研发的“可信数据池-4.0”产品,是较早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金融底层贸易资产系统,“数字化可信仓库”、“数耘”系统等利用区块链等技术,也是产业平台数字化的早期产品。

明明站在区块链和供应链的风口,缘何会突爆巨亏?记者从其披露年报中获悉,易见股份营业收入出现快速下滑,2020年营收97.17亿元,同比下降36.68%。而公司业绩亏损的“大头”系报告期内保理业务和供应链业务等计提大额减值损失合计118.85亿元。

一位供应链金融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易见股份巨亏背后原因或许复杂,存在特殊性,但供应链企业繁荣背后的隐忧一直存在。

该人士指出,当前不少“供应链”企业都已转型从事金融业务,却包装成所谓的供应链。这类公司原本以物流服务为主,但为了谋求更高的利润,开始从客户到供应商两端都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垫资、小贷等。而这种金融业务隐藏在公司表面的供应链业务背后,虽然有可观的短期利益,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极高,财务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往往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周转困难。

他进一步举例指出,如某供应链龙头企业,此前经历了长时间的业绩低迷,直至今年才迎来了业绩反弹。分析前几年的财报,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重要的业务模式,而其旗下子公司,除了供应链公司外,还有大量的小贷、保理等金融类公司。问题在于,提供金融服务的资金从何而来?其资产负债表多显示,主要来自各种长短期贷款及债券。

“这就意味着,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供应链企业盈利逻辑其实很简单,还是资金的错配,只要给客户垫付(小贷)的资金实际利率超过公司的贷款利率,就能赚钱。而这一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公司服务的客户以中小客户为主,信誉并不十分优秀,坏账风险较高。利息是小,本金是大,如果公司无法把控住风险,那么金融服务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他直言。

据记者了解,此外还值得担忧的是,不少供应链企业试图用投资弥补高成本与金融服务的坏账损失,甚至曾有龙头企业年报中出现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为524.21%,全靠投资挽救了经营业绩。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这样的盈利不可持续,供应链企业的核心业务真实盈利能力存疑。

前述供应链金融业务人士告诉记者,供应链金融站在风口依然大有可为,但不宜滥用,更不是什么企业都能大肆投入供应链金融,这一行业门槛并不低,且未来会越来越考验企业对产业的理解深耕和生态圈的建设,真正深耕产融,让主营业务本身良性循环的供应链企业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供应链金融亦然。

(作者:侯潇怡 编辑:周鹏峰)

侯潇怡

金融版记者

长期关注大金融领域,致力于探索复杂、深奥财经现象背后的通用逻辑,用有温度的文字写财经新闻。常驻深圳,脚步可以去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欢迎交流和提供新闻线索!邮箱:houxy@21jingji.com;微信:shirley424(添加好友请注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