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快讯(第5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1-07-12

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加速构建,顶层设计的意图更为明确,部委出台的政策更加细化。

如何准确判断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趋势,一系列政策和会议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21低碳团队推出碳中和周报快讯,梳理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快讯。

一、碳中和政策快讯

1、全国碳市场已完成准备工作,7月择时启动

生态环境部7月8日发布消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完成启动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于7月择时启动上线交易。

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将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推出支持碳减排的措施。

2、“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废钢利用量达到3.2亿吨

7月7日,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此外,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 GDP 能源消耗、用水量比 2020 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废钢利用量达到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为达成上述目标,《发展规划》围绕工业、社会生活、农业部署了“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领域的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

3、2021年形成1.2亿吨以上煤炭储备能力,发改委部署各地方和央企煤炭储备工作

国家发改委运行局在山东省济宁市召开全国煤炭储备能力建设现场会,要求各地方和中央企业要坚持底线思维,着眼构建煤炭供应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快推动政府煤炭储备设施建设,进一步细化实化落实方案,健全完善信息监测、运营管理、储备调用机制,坚定不移地完成煤炭储备能力建设任务目标,推动形成调节灵活、保障有力的煤炭储备体系。会议还对做好下一步政府煤炭储备设施建设管理、调度等工作,以及迎峰度夏煤炭保供作了安排部署。

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是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动态平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前不久由于煤炭价格剧烈波动,发改委加急下发《关于做好2021年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安排形成1.2亿吨以上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其中,向28个省(区、市)下达新增库存任务6000万吨,中央企业承担6000万吨、力争达到7000万吨。通过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带动增加商业储备,力争到年底形成4亿吨左右的商业储备能力。

4、浙江九大行业建设项目自8月8日起开展碳排放评价

7月8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编制指南(试行)》(下称《指南》),要求自8月8日起,在浙江省全域范围内的钢铁、火电、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造纸、印染、化纤九大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影响报告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工作。

浙江省是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碳评价工作的省份,试点工作也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复函同意。该《指南》还明确了碳排放评价相关定义和术语、试点工作范围等,规定了政策符合性分析、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工程分析、措施可行性论证和方案比选、碳排放评价、碳排放控制措施与监测计划、评价结论等内容。在评价方法上,初步提出了碳排放水平评价的一般方法、参考标准,并紧密结合设区市“十四五”碳强度考核和区域碳达峰方案要求,对建设项目实施的相关国家和地方政策符合性开展分析评估,推动评价管理统筹融合。

下一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碳排放绩效考核、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政策措施基础研究工作,建立碳排放分类管理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碳排放评价工作。

二、绿色金融快讯

1、6月末碳中和债共发行729亿元,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和工业低碳改造成热门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近日公布的碳中和债相关数据显示:自2021年2月9日推出碳中和债至6月末,共44家企业发行55只729亿元。其中,募投领域包括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和工业低碳改造。

交易商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根据评估认证报告测算,对应支持的绿色项目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76亿吨,节约标准煤1.47亿吨,碳减排效果较为明显。按募投金额与项目总投的比例折算,可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917.55万吨,节约标准煤407.63万吨。

2、六大行集齐了!国开行获批以80亿元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

近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开发银行参与投资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复显示,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投资金额80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9.039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查询银保监会官网信息发现,银保监会批复开行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时间为2021年7月5日,而银保监会早在2020年4月28日即已批复国五家国有大行,时间间隔了1年多。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出资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各投资金额80亿元人民币,各持股9.0395%,交通银行投资金额75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8.4746%。

3、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碳中和”目标下需注意企业转型带来的金融风险

7月4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作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投资机遇与风险”的演讲。

马骏提及碳中和带来的巨大投资市场,哪些领域产生这么大量的投资?马骏认为至少有两类,一是现有的绿色低碳技术大规模的运用,比如技术已经成熟的零碳建筑。二是大量投资于现在不太成熟的零碳、低碳技术,包括氢能技术、储能技术、CCS技术等,只有大量的投资才能让它们变得成熟、更有经济性,这里需要更多的PE/VC投资。具体涉及的行业有能源、交通、建筑、工业,这四大行业需要80%-90%的绿色投资,还有可持续农业、林业,但量没有这么大。

机遇之外,马骏还谈到了“碳中和”背景下面临的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一般来说,气候相关的风险包括两大类,一类叫物理风险,一类叫转型风险。当下的关注点不在物理风险,而是转型风险。“全世界,包括全中国所有的企业在30多年的时间当中都必须转型为低碳和零碳的企业,否则就要离开市场,企业的估值会变成零,贷款就可能变成坏账,这是一个很大的金融风险。但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转型的能力,如果有可能转型的话,还会保持一定的价值,如果转型得特别好,说不定价值还会更高。”

4、央行副行长刘桂平作绿色金融发展专题讲座

7月5日,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桂平通过“央行青年·复兴讲堂”平台为人民银行党校春季学期局处级进修班全体学员和人民银行系统青年干部作《中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

刘桂平全面阐述了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会,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入解读了我国金融系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历程,重点讲解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五大支柱”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并就做实做强绿色金融“五大支柱”、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5、中央财经大学发布中国A股ESG股票指数

7月10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公布了STOXX-IIGF中国A股ESG股票指数。该指数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与德国Qontigo指数公司(STOXX母公司)合作编制,是国际首条应用中国本土化指标体系与数据供应商的ESG指数。

“这是全球第一条使用中国本土化特色指标体系,也是由中国IIGF数据编制的A股ESG股票指数,而且如果顺利今年年底就会发布ETF产品,希望这条指数可以做成国际性的指数。”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介绍,当前国际ESG指标基本遵循欧美市场的原则和标准,针对其他政策体制和文化背景的市场尚缺少差异化指标建设,其评级体系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存在对中国企业低估的情况。因此,采用通用标准来评价全球所有企业的ESG水平,无法做到客观全面。

STOXX-IIGF中国A股ESG指数的编制基于中财大绿金院自主研发的ESG评级体系及数据库,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评价更为客观合理。“通过对指数表现的初步回测,我们发现,该指数因为融入ESG因素而具备了更有竞争力的收益回报。”施懿宸补充。

6、厦门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设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与国内海洋碳汇领域的院士团队合作,有序开发海洋碳汇方法学体系,创新开展“蓝碳”交易,进一步发挥海洋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争取打造两岸海洋碳汇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新机制。

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厦门碳中和登记、查询、交易、托管、融资、披露、培训等在内的“一站式”绿色要素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机制为厦门要素便利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助力厦门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通过签订数字化战略合作协议,逐步以数据跑腿替代人工跑腿,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以数字化为抓手推动绿色要素市场建设。中心不断创新“互联网+交易”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租赁权交易金额位居全国第四,完成了绿色建筑使用权交易金额2.85亿元,成功促成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台湾创业园3.1万平方米光伏绿色能源建设场地使用权交易。

7、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碳中和登记平台正式启动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宣布碳中和登记平台正式启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官网显示,平台将作为国家和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工作的重要基础设施,面向各类市场主体,针对碳排放数据和碳中和行为,提供登记认定、数据存证、数据追溯验证、数据关联管理、信息披露等服务。建立组织级、产品级、金融产品级、活动级、政府级和个人级等多层级规范的碳排放登记体系。将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信息、组织产业链碳排放信息、区域碳排放信息及人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碳排放信息数字化、可视化。逐步打通各级别的碳排放信息,实现全社会碳排放信息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远景目标实现提供底层数据保障。目前,该平台正面向全国招募平台首批登记主体。

8、贵州发力绿色金融  贵州银行发布战略规划

7月11日,在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首场主题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绿色金融专项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发布《中国工商银行绿色金融研究成果》。贵州银行发布《贵州银行绿色金融战略规划(2021-2025年)》和《贵州银行“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与行动》。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碳中和”智慧城市监测管理平台、《全球绿色复苏:进展与展望》研究报告,首次揭幕“碳中和2060”网站。

(作者:王晨,李德尚玉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