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万亿大红包三天之内发到手,股市楼市会飙升吗?

董希淼2021-07-12 10:10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仍将坚持稳健的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考虑到下半年MLF到期数量较大,央行年内将可能继续实施降准1—2次。


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释放资金约1万亿元。此次全面降准既在预期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降准重在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临时性、阶段性措施。随着经济和社会回归正常,2021年这些措施可能适时退出。如财政政策,2021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2020年的3.6%有所下调,抗疫特别国债也不再发行。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收紧,市场上有较多讨论。有观点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不应“急转弯”,但不意味着“不转弯”,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应“适度收紧”,其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我国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经济恢复超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8.4%。因此,货币政策可以调整。第二,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从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020年的270.1%,增幅为23.6个百分点,部分领域泡沫已经显现。因此,货币政策应该调整。而美国近期释放出将在2023年底之前加息两次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创造外部条件。有观点进而认为,如果我国货币政策不进行调整,将难以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冲击。

货币政策应适度转向的观点并非毫无道理。不过,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虽然总体上经济增长较好,2021年预期增速将显著提高,但存在“低基数效应”等问题。对未来增长较为乐观,可能还有“幸存者偏差”等因素。而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部分企业成本上升较快。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存和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在2020年大规模让利实体经济之后,2021年仍然继续采取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如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惠企利民,采取6方面减费措施每年为企业和群众减负240亿元。因此,今年来商业银行息差呈现缩窄态势。特别是中小银行,受限于负债成本高企,息差回落显著。而随着对存款业务监管加强,“靠档计息”存款产品退出以及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受限,对中小银行负债渠道和稳定性冲击较大。所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的三角困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实施降准,为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在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有助于提升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意愿和能力,巩固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等政策效果,使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行为更具持续性。据央行测算,此次降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所以,此次全面降准,在意料之中。降准之后,对银行来说,流动性更加充裕,资金成本更低,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都将提升。对企业来说,将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利率也有望进一步下降,融资成本更低。降准之后,央行仍将通过宏观审慎评估(MPA)、窗口指导等方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约束,确保降准释放的资金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所以,降准资金将很难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但全面降准传递出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降准利于实体经济恢复和巩固,从根本上利于股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但此次降准在实施上超过市场预期:从时间看,从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到央行正式宣布降准,仅用了3天时间,动作十分迅速;从幅度看,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且一次实施到位,而不是定向降准,也不是分两步实施。不过,降准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宽松:从操作看,此次降准与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形成对冲,如果再加上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可能不再续作等因素,银行体系流动性仍将保持基本稳定;从目的看,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仍将坚持稳健的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总量上,将突出“正常”,流动性将保持在合理水平,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在结构上,将突出“精准”,运用结构性工具,加大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支持。考虑到下半年MLF到期数量较大,央行年内将可能继续实施降准1—2次。



(作者:董希淼 )

董希淼

专家学者

资深金融研究者与从业者,上市银行独立董事,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顾问,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委员。著有《有趣的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