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中国医生》:“逆行者”的坚守

人文 2021-07-17 05:00

文 / 洪晓文

2019年末,伴随着北半球的冬天到来的,是后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

电影《中国医生》以急促的鼓点声和医院里忙碌的脚步声开场,镜头随着急诊室抢救人员的跑动剧烈地晃动。随后背景音开始响起新闻联播关于肺炎病例以及宣布离汉通道暂时关闭的真实录像画面,那段全民抗疫的集体回忆顷刻之间被唤醒。在急诊室接收病人的指令声中,观众仿佛又回到了新冠疫情暴发之初的紧张时刻。

街道空无一人,只有接送医护人员的公交车定时定点穿梭在医院和隔离酒店之间;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救治压力陡然增加,而短时间内医疗物资补充供给还跟不上;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们在除夕夜告别家人,“逆行”踏上与病毒抢生命的战场……《中国医生》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原型,将抗疫的真实故事搬上了大银幕。

电影里医院院长的原型就是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作为一个渐冻症患者,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多做一些事情,多守护一些生命。因此,即便行走困难,他仍然坚持站在抗疫最前线——无论是在急诊大厅里维持秩序,还是为确保医护人员的防疫装备多方筹措物资,又或者是全天候巡视跟进每一宗病例的情况,他始终履行着作为院长的担当。

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则是许多医护人员的缩影:被病人误解,与同事在专业问题上针锋相对,也曾在压力之下体力不支。许多时候,在疫情风暴中战斗的医生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无二致。他们是脾气暴躁又不失柔情的传染病学专家,是刚刚毕业就不得不面临疫情大考的实习医生,也是会因为脸上满是口罩勒痕而沮丧的爱美小姑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讲着地道的武汉话、带有“烧鹅味道”的广普,或是吴侬软语;他们是儿子女儿、丈夫妻子或者父亲母亲;但他们更是人民的生命卫士——在疫情面前将治病救人的职业操守放在了第一位,谱就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为了尽可能地兼顾作品的艺术性与真实性,导演刘伟强带着制作团队对广州的医院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研采风,对曾参与援鄂和在广州抗疫一线的医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观察。因此,影片除了在人物塑造和事件经过上贴合真实故事以外,对于医疗器械的标准使用、医护人员手术操作规范、医患在治疗过程中的互动反应等细节,也尽可能地还原了真实情景。例如,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到过敏的脸颊,因长时间浸泡在汗水中而变得粗糙的双手,标准地从左到右摘口罩的小动作,护士难过落泪后下意识地更换浸湿的口罩等等。这些电影细节的真实还原,凸显了中国医生群体在重大疫情挑战面前对救治专业性和防疫科学性的坚守。

影片虽然以“中国医生”为名,但这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医生的故事,还是一幅全民抗疫画卷:在悲痛中仍同意捐献遗体作医学解剖之用的逝者家属,主动返回医院做后勤保障的保洁阿姨,感染后自觉在家里隔离的年轻夫妇,为维持生计也为帮助隔离居民而坚持跑腿送货的外卖员,对家人的工作给予最大支持和理解的医护家属,在方舱医院里和医护人员一起跳着欢快广场舞的患者们。电影镜头还多次以航拍视角掠过寂静的街道,空荡荡的交通枢纽。这些画面看似在呈现城市风貌,实际上却是无声地讲述着每一位武汉居民的防疫故事。一座座高楼大厦、窗户的后面是1500万名武汉人,为了尽可能地阻止病毒的传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坚守隔离政策、暂停生产活动,为全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2020年4月8日,武汉宣布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这座经历了疫情重创的城市开始恢复生机。

2020年的春天如期而至,武汉的樱花又开了。生活总会继续,爱美的护士,医生,院长在他们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地默默守护着人民的健康。有的人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冬天,再也没能看到来年春天武汉的樱花。但路过樱花盛开的人们都不会忘记,有一群医生曾以逆行之姿,为他们拼过命。

(编辑: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