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基金代销,进击的财富管理。
基金代销的价格战,并非现在才开始。银行正式加入基金代销低费率战局,在财富管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当下,与其说是对客户的实际“让利”,或者说是关乎AUM的战事,不如说是某种信号意义。无论是行业还是投资者,都在清晰地感觉到,与财富管理相关的一些根本性变化正在加速到来。
01
信号意义明显,实际让利不大
一直以来,银行都是基金代销的主要渠道,但并非价格优势渠道。
在招行、平安几乎同步宣布“降费”之前,银行的基金申购费率大多数并没有理财通、支付宝、天天基金等互联网渠道便宜。很多互联网平台的申购费低至1折,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
除了招行、平安之外,还有很多银行的基金代销费率其实早就闷声“内卷了”:例如,微众银行目前在售的基金产品申购费率都是0;又比如,交行代销的基金申购费率1折起也执行已久。
那么,为什么有些银行费率高却能能为“销冠”,有些银行费率低或0费率,基金却未必卖得动?
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来看,基金销售行业同样存在着“虹吸”效应。2021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公募续存规模为12.45万亿,而行业前百家销售机构非货基的合计保有规模为6.51万亿,股票+混合类基金保有规模为5.43万亿。也就是说,行业前一百的销售机构已经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规模。而在这前一百中,前十有8家都是银行,其中招行位居“销冠”。
而在摘得“销冠”之前,招行一直没有明显降低费率的动作,由此可见,费率未必是吸引个人投资者的最重要原因,零售金融综合能力或许才是关键。此外,由此次同步宣布降低费率的平安和招行也可以看出,零售金融和财富管理是它们共同发力的目标。
况且,真正贡献大部分“中收”的基金销售是在“尾佣”,即便是0申购费用,其实也并不怎么影响银行在基金销售业务上赚钱:基金赎回可不像基金申购一样,各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折扣,大部分银行收取的基金赎回费用都是100%,部分券商渠道赎回费用收取可以低至50%,此外基金C类份额还会收取约为千分之X左右的销售服务费。并且,赎回费用多为月结,销售服务费则是季度结算。因而,在基金代销这个业务上,真正意义上贡献“中收”的现金奶牛毫无疑问重在“尾佣”。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两大零售巨头此次同步降费,信号意义更大于实质意义。当然,即便是信号意义,对于财富管理行业而言是积极的,或多或少都是在给普通投资者让利。毕竟,基金作为大众财富管理的重要配置之一,银行要抓住财富管理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抓住客户对财富管理品牌认知的好感度,基金代销降费是个好选择。但与此前建行自断管理费和申赎费的做法相比(有兴趣可戳《深度|自断管理费和申赎费,建行祭出财富管理领域最猛做法》链接),就,略显普通。
02
内卷的基金代销,进击的财富管理
基金代销的“内卷”虽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但放在当下的行业背景中,信号意义的确值得关注。因为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面临负面冲击、经济较为低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却是不降反升的,并且更倾向于信赖专业机构。
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数据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上知名的财富管理机构也迎来了一波增长机遇。根据普华永道统计,摩根大通、汇丰、摩根士丹利和瑞银四家机构管理的AUM(客户资产规模)自2008年至20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3.7%,其中摩根士丹利在这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3%。
就国内情况而言,近两年的疫情冲击下,人们对家庭财富的抗风险能力有了更充分全面的认知,财富管理需求不减反增,也对机构的服务能力有了更多期待与要求。再加上银行资管业务转型正到了攻坚阶段,无论是从建行自断申赎费的“自我革命”来看,还是从更多银行主动降低基金申购费用来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终于开始付诸实践,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式的“自嗨”。
当然,给客户“让利”是一方面,内部管理和平台化转型又是另一方面。近年来,不少银行为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化服务理念,开始在绩效考核等方面也开始“自我革命”,由单一产品销售考核转向以客户价值贡献为导向的考核,从而从管理机制上更关注客户体验和客户服务质量。
至于“平台化”转型,则是不少以零售为重要战略的银行,都已经提出的努力方向,比如招行、平安和广发等。重点在于与通过与合作机构的广泛合作,有效补充产品和服务资源,持续向客户投放优质金融产品,支撑以客户为中心的定制化资产配置服务。
在大财富管理时代到来的前夜,银行“让利”客户的各种“内卷”,只是开了个头。在资管业务转型及发展的日后,在智能投顾崛起的过程中,普通投资者乐于看到更多的银行业更多的“内卷”。
—THE END—
(作者:周观新金融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