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助力绿色转型:国开行、工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2万亿

21低碳李愿 2021-07-22 18:53

推进绿色发展资金需求巨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据多家机构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规模超百万亿。

“要满足绿色发展的资金需要,仅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引导金融体系积极开展负责任融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7月22日,国家开发银行行长欧阳卫民在第276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据欧阳卫民介绍,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工具、政策工具和宏观调控工具,聚焦国家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这与很多绿色项目期限较长、收益相对较低的特点高度吻合。“多年来,开发银行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服务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3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首位,已累计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800亿元,上半年发放绿色产业贷款2922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欧阳卫民称,今年国家开发银行把推进县域垃圾、污水处理作为开发性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实施“百县千亿”工程,为不少于100个县(区)提供1000亿元授信,支持建成覆盖县城、辐射农村的高标准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助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垃圾、污水处理问题。“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实施“千县万亿”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工商银行行长廖林也在发布会上介绍称,截至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绿色债券投资、绿色非标代理投资、绿色租赁融资等余额近4000亿元,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近100亿美元,绿色贷款规模、绿色债券发行量、绿色债券承销及投资额等指标均保持同业领先。

具体措施上,包括:积极参与国家绿色产业基金;全力支持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相关地区分支机构绿色贷款规模保持市场领先;实时掌握企业环保违规等信息,实行客户绿色分类管理,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工艺技术、环保能耗等指标全面嵌入各行业投融资业务准入标准,推动投融资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对接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资金结算、碳金融产品创新、配套投融资等综合服务等。

廖林表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一步在四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深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融入投融资标准制定、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绩效考核、前瞻研究等方面工作,并逐步建立完整、一致、精确、相容的绿色金融体系,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服务。

二是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探索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环境风险识别及管控能力,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开发投融资领域碳核算技术及应用。

三是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运营。工行积极开展集团内部自身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盘查,推动碳成本核算,优化运营减排路径,建立低碳管理制度,不断提升自身运营碳绩效。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信息共享。全面完善ESG信息披露,深化与国际同业合作,做好利益相关方沟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李愿 编辑:曾芳)

李愿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重点报道监管、银行业新闻,欢迎沟通、交流,微信:liyuan2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