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一监管框架下,各类资管机构在资管产品创设标准上越来越统一,随着银行理财的市场化、保险资管开拓个人市场、证券资管公募化改造,资管市场上面向个人投资者的资管产品越来越丰富,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选择更多,也更困难。
“整个社会的理财价值观、资管机构的核心能力都面临重构,过去的核心在产品供给端,资管机构更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寻找优质资产,在净值化时代,标准化产品供给是大量存在的,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老百姓接触并接受合适的产品,打通最后这一公里。”盈米基金CEO肖雯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对话资管30人”专访时表示。
在以公募基金为主流的理财市场中,“基金挣钱、基民不挣钱”的现象一直是行业痛点,不仅行业机构在反思,监管部门亦有所动作,“如何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成为当下财富管理行业聚焦的课题。
基金投顾试点政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市场的,试点启动两年来,行业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合计服务资产已逾500亿元,服务投资者约250万户。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金融机构获得试点资格,盈米基金就是首批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的独立销售机构之一。
在肖雯看来,基金投顾行业未来一定是多样化的,是千帆竞发、百团大战的格局,不应该像基金产品一样出现爆款现象。“目前,基金投顾的商业模式在很多方面还面临挑战,但一定要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立场,重点关注客户账户的收益,而不是关注产品本身的收益率,否则还是会走回卖产品的老路。”
资管价值重构:核心是解决最后一公里
《21世纪》:你一直强调要反思基金行业“基金挣钱、基民不挣钱”的现象,思考的结论是怎样的,为什么基金行业会形成这种局面?
肖雯:在过去20年里面,我们较早意识到,公募基金过去的业绩和净值收益率是不错的,特别是权益类产品,但是也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老百姓的收益相对来说远远跟不上产品本身的收益。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权益类公募基金年化回报率超过16%,但老百姓的收益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另外,我们曾经处理过客户投诉,也分析了大量的客户数据,都印证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较早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从形成原因上看,我认为有四个方面导致了该现象的产生:第一是产品本身的特点,公募基金特别是权益类产品,跟普通消费品是不同的,基金产品不是所见即所得,而且投资收益也是波动的,短时间内甚至有可能亏损。第二,人性弱点使得老百姓在投资过程中更容易追涨杀跌。第三,基金公司站在产品供应商的角度,更关注的是自身产品的投资业绩和相对排名,往往会忽视客户的账户收益。第四个因素也与销售渠道有关,一方面销售人员不够专业,本身也带有人性的弱点,容易出现追涨杀跌的现象;另一方面,销售机构中追求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指标,容易使得部分销售人员有动力周转客户的资产,对于“基民不赚钱”的现象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21世纪》:随着统一大资管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转型中的资管市场和财富管理市场正在发生诸多深刻变化,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核心转变?
肖雯:净值化时代的到来,让整个财富管理行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整个社会理财价值观的重构。过去老百姓的理财价值观是找寻高收益、无风险、期限短、刚兑的产品,而净值化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波动性,需要用更长的持有期限,并且承担波动才能获得收益,所以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理财价值观的重构。
第二,资管机构面临着核心能力的重构。过去,资管机构更多地是去寻找优质资产,从扩大供给端的资产来源想办法,而现在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产品,供给都是大量存在的。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触达客户这“最后一公里”,这些净值波动、短期无明显收益的产品如何走进千家万户,让普通人能够接受、拥抱这些具有波动特性的产品,并且通过较长时间的持有来获取收益。
第三,老百姓的投资决策模式在发生变化。过去的产品期限与收益明确,而现在,投资者在面对这些净值化产品时的困惑和挑战很大,投资决策模式势必随之改变。逐步形成买股票不如买基金,买基金应该找投顾的认知。
《21世纪》: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投资者教育的问题确实越来越重要,你认为现在开展投资者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肖雯:从事基金销售工作将近20年,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客户要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方案。对客户来说,他不关心买广发、易方达,还是华夏的产品,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实现自己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投顾存在的意义就是要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回报,而需要实现回报的核心前提就是要改变客户的认知,这就要做好客户的投教工作。
所以我觉得整个产业链最上层的工作是投教,中间是投顾,最后才是交易,可是过去我们的做法正好是相反的,直接从交易起步。我觉得真正要做好整个投顾业务的产业链,最重要的一环应该从投教开始,改变和影响客户的投资行为,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为客户持续提供陪伴服务,这才是完整的投顾服务闭环。
商业模式:低成本才能拥有长期竞争力
《21世纪》: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投顾的商业模式是否明确、可行?
肖雯:商业模式是机构用自己独特的知识或者能力,为某一类客户创造价值的一个方式。
首先,最核心的部分是能给客户创造什么价值,对于基金投顾业务来说,如果本身产品的策略逻辑和收益都很好,而客户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投顾商业模式的用户价值就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投顾商业模式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第二是成本结构,投顾模式是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来提供价值,市场上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够把成本和收入结构打平,肯定就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公募基金的业务模式很特殊,属于长期收益模式,是需要对抗人性弱点帮助客户的长期持有,所以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如何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是团队、技术、产品等核心要素以及内部的运作流程,这些都是商业模式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能否用独特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去创造价值,并且把价值交付给用户,是考察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投顾业务的商业模式中,是不是能真正帮助客户挣到钱,长期的业务收入和成本是否能匹配,是不是具有独特的差异和竞争性,这几方面都受到了挑战。
传统的证券公司很早就有投顾咨询牌照,但是一直转型成效不大,因为很难解决销售(卖方)和投顾(买方)的冲突,所以我认为投顾不应该成为爆款。因为投顾经营的是信任,信任的建立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
《21世纪》:此前你们的管理层在新的规划目标中提出了几点,即极致体验、极低成本和平台价值,其中“极低成本”怎么理解,如何实现?
肖雯:极低成本其实和行业有关,之前有很多机构不看好公募基金销售和投顾业务,就是因为公募基金行业的毛利率是比较低的。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改变整个组织体系和成本运行结构,就是在商业模式中做到收益成本模式互相匹配,做到极低成本的业务模式。
在具体实现路径上,第一,通过不同的业务结构来摊低成本;其次,通过规模化来降低边际成本;第三,依靠强大的系统能力提高效率。通过以上三条做到成本的良好控制,因为在基金销售的行业中低成本的结构才能拥有长期的竞争能力。
《21世纪》:首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推出已经有两年时间,这两年的实践效果如何?
肖雯:首先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投顾服务让老百姓的投资获得感得到了显著提高,全行业参与了投顾服务的客户账户正收益的比例大大提高,即使在今年的波动行情的最低点时,盈利客户的占比也超过了80%。其次,权益基金的配置比例也明显增多,在“长钱”的投顾策略中的权益基金配置比例是比较高的,这有助于扩大权益资产的占比,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整个投顾的规模已经达500亿,有200多万客户的账户收益情况要好于自己操作,这些都是投顾试点业务的良好实践成果的体现。
各类投顾机构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新增了更多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把正确的投资、投顾的理念分享给投资者,同时通过基金组合的形式给客户提供更加稳定的收益,做好投资者的长期陪伴。
过往,投资者亏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错误的资金进出结构,在市场高位的时候大力投入,因此资金进出的结构也是影响客户账户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同类型的投顾机构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各个领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投顾不可能像产品一样做成爆款”
《21世纪》:在整个资产管理或者财富管理大生态中,你怎么理解投顾的角色,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肖雯:投顾在客户的整个投资生命周期中扮演着很核心的角色,在海外,公募基金产品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通过投顾卖出去的,对我们来说,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投顾的使命就是帮助客户实现回报和收益,但是投顾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可以用很多的方式去影响客户的认知,并获得客户的信任,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让客户的账户挣钱。
如果一直保持这个立场,就可以避免重蹈产品销售的覆辙。但是如果更关注自己产品的收益率,不在乎客户是否挣钱,还是会走回到卖产品的老路,这是需要我们要引以为戒的。通过各种方式去尝试让投资者长期留在资本市场,让客户的账户收益能够接近基金产品的收益,这才是投顾应该做的事情。
《21世纪》:目前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大概有50家,主要是以基金和证券公司为主,第三方机构比较少,你如何看待独立投顾的发展前景?
肖雯:从海外市场来看,独立投顾的市场空间很大,并且多样化,SEC有17000多家注册投顾,其中有70%以上的投顾团队是50人以下的规模,有50%以上的团队是10人以下的规模。
基金投顾在中国刚刚开始,还属于试点阶段,现阶段证监会主要还是以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为主进行试点,但是我相信未来独立投顾团队也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所以,投顾领域在未来一定会呈现千帆竞发、百团大战的局面,因为投顾经营的是信任,而信任的建立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就没有办法像固定收益产品那样做到一票独大,所以我相信投顾服务的实现形式一定是多样化的。
《21世纪》:这几年的摸索过程中,你觉得整个行业目前面临的什么样的挑战?
肖雯:我认为不同的机构遇到的挑战是不同的,像我们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如何去争取更多的客户,把投顾的逻辑和长期投资理念分享给更多的人,是目前来说较大的挑战。
对于券商、银行或者基金公司,这些比较传统的机构的挑战在于,如何从组织体系和考核模式上去践行买方立场,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以销售收入为目标,转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收益为目标上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仅仅是一张牌照,而是需要对整个的组织体系、考核体系进行改造。
(作者:方海平,实习生,陈薪羽 编辑:马春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