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重灾区”卫辉那些蹚水奔向医院的人

21新健康见习记者 武瑛港 2021-07-25 23:09

外面刮着大风、下着暴雨,打伞没有用,只能穿雨衣,平时骑电动车七八分钟的路程,他走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

近日,河南新乡市遭遇的暴雨洪灾让全国人民揪心,重灾区卫辉的汛情更是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

7月21日早上7时10分,护士杨卓穿上短裤,换上拖鞋,披上雨衣,蹚着没过大腿根的积水,到两公里外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新乡一附院”)上班,外面刮着大风、下着暴雨,打伞没有用,只能穿雨衣,平时骑电动车七八分钟的路程,他走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

积水又深又脏又浑,一脚下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杨卓踢到过树枝、碰到过半米高的护栏、蹚过深一脚浅一脚的坑路,还踩到过石块差点摔进水里。

21日晚上8时,王蓉趟着水、顶着特大暴雨去上夜班,雨再大她都要去上班,因为她是新乡一附院的护士长。杨卓和王蓉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降水已经突破新乡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新乡市发生过两次最强极端天气,一是2000年7月5-7日连续性大暴雨,过程最大降水总量583.1mm;二是2016年7月9日的特大暴雨,一小时最大雨强132.7mm。

但是2021年7月17日8时到22日6时,新乡市出现特大暴雨,20日05时到22日05时是最强降雨时段,最大1小时雨强149.9mm,最大两小时雨强267.4mm,总降水量812.0mm,均突破历史极值,与受灾严重的郑州相当。

刘菱菱也是新乡一附院的护士,23日早上7时半,她蹚水上班,几百米路程走了半小时,水太脏,到医院后整条腿都在痒,但是医院临时停水,没法冲洗,她只能忍着去照护病人。

 新乡一附院.jpg

7月24日,新乡一附院附近的积水更深了 受访者供图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位于新乡市卫辉市,离卫河直线距离500米。卫河前身是隋朝大运河的永济渠,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等地,至河北与漳河汇合,流经山东、天津入海,干流河道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

7月22日晚,新乡一附院下游40公里处的卫河浚县段决堤,8辆载重30吨的卡车满载石块投河堵决口。23日上午,附近的侯村、寺南均被大水吞没。

刘菱菱看着一片汪洋的卫河和一直下不停的大雨,不知道河堤还能撑多久。

上班路上的医护

7月22日,新乡一附院一位护士失联一整天,刘菱菱到医院才知道,原来这位护士家被淹,正被救援队转移,护士最后用仅存的一点电量的手机请了假。

“雨下得实在太大,我也想过请假,可是看着大家千辛万难也要来医院,我不能掉链子啊。”刘菱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道,她朋友也在群里说:“我们护士长家都被淹了还来医院上班,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

7月22日,新乡一附院官微发布倡议书,倡议全院干部职工坚守岗位,ICU、急诊、手术部、营养餐厅等重点部门以及中心配电室、供氧中心等重点岗位的干部职工,要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但是一场暴雨让医护人员的上班路变得极其艰难,杨卓身高一米七,路上水深至大腿根,个子矮一些的人上班更困难。

还有部分医护人员需要乘坐铲车这一特殊“巴士”上下班,因为部分路段积水太深,只有轮高的铲车才能通行,但是铲车并非全程护送,只跑特定路段,有医护人员家离得远,要坐两次铲车才能到医院,但铲车不是每天上班都能遇到,所以他们上班都是出小区趟一路水,运气好的话坐上铲车跑一段,再继续趟水到医院。

“有时候坐铲车就是从一个水坑到另一个水坑。”有医护人员说道。杨卓表示,医院附近有专门接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铲车,运气好的话可以从医院坐到小区附近,但是铲车一般下午才有,早上基本都是蹚水去医院。

铲车.jpg

铲车“巴士” 21世纪经济报道特派新乡记者彭强/摄

也正是在22日,新乡一附院正面临食物短缺问题。刘菱菱说,平时医院早上有稀饭、馒头、包子、菜角,中午和晚上有米饭、鱼香肉丝、豆角、土豆丝,但是22日晚上六七点吃饭,四点就要去预定,仅豆角一样菜,并且份量很少。

当日下午,新乡一附院营养餐厅发布食材告急信息,附近超市无食材可买,泡面只剩火鸡面。得知情况后,社会各界纷纷来电支援,提供肉蛋蔬菜,大雨暂歇时,各种食材逐步到位。

到晚上,由于路况问题,很多医护人员干脆不回家,杨卓所在科室有20人,大概一半都在医院过夜,还有几位医护人员已有一星期未回家,也无法洗澡,雨下得突然,他们没来得及准备换洗衣服,就直接穿上手术服来回消毒更换,晚上在办公室铺个褥子睡觉。“一些同事回不去,家里被淹了,水能没到脖子,家人也已经转移了。”杨卓说道。

刘菱菱所在科室不用值夜班,但是22日晚,雨太大、水太深,不少医护人员留在医院过夜,要么在值班室床位上挤一挤,要么睡办公室,要么打地铺。刘菱菱为了给同事腾出床位,还是选择冒雨回家,一些医护人员家离医院较远,但有孩子需要喂奶和照护,也得冒雨回家。

就在医护人员留医院过夜时,卫河浚县段决口封堵失败,23日上午,正在焦作、开封备勤的158名工程救援人员、39台套大型装备紧急赶赴决堤现场,经侦测分析,决口宽40米,流速3米/秒,24日凌晨1时,第一车石料倒入决口处,决口封堵战再次打响。

卫河流经卫辉市,新乡一附院紧挨卫河,24日上午,杨卓报名抗洪,趟水一公里,到卫河边加固河堤,杨卓所在科室属于检查类,受暴雨影响患者较少。上午8:00-12:00,杨卓装袋、搬运砂石50包左右,一起抗洪的还有杨卓的科室主任、护士长等,据杨卓描述,有位同事铲砂用力,不小心铲到右脚,大脚指指甲直接被削掉半个。

洪水中的患者

7月23日上午11时许,60多岁的王语琴赶到新乡一附院做肾透析,她全身湿透。好在半路遇到了船载了她一程,否则能否顺利到医院都不一定。

据了解,肾衰和尿毒症患者每周需要3-4次肾透析,即使条件不允许也要每周2-3次,否则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营养不良、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尿毒症脑病等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当地患者会和医院透析室约好时间,但是从22日开始,新乡一附院一直接到患者电话说来不了,有的患者家被淹,有的患者家住村镇,路不通,绕了几圈也无法到医院。

王语琴说,前两天她家被淹,儿女在外,家中只有她、老伴和两个小孙子,水淹到腰部,两位老人就一人抱一个孩子,举过头顶,雨一直下,水一直涨,水没过脖子的时候,救援队来了。

王语琴一家被带到附近小学临时安置点,确保家人安全无恙后,王语琴一个人出发到医院透析,从22日到23日上午,她没有吃上一口饭,护士不忍心见此状,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分出来给王语琴,而当时,新乡一附院的食物仍处于紧张状态。

另一位患者70多岁,平时早上7点到,但23日9点才到,女儿打出租车护送,医院周围水位较深,没过车轮胎,出租车无法靠近医院,老人腿脚不方便,一时无措,救援队正好路过,一位小伙子走过来,背起老人,趟水送进医院。

救援队.jpg

得到救援的新乡市民 21世纪经济报道特派新乡记者缴翼飞/摄

杨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医院伙食已恢复正常,“24号医院给职工每人发了3-6袋速冻水饺,每袋400克,可以带回家,但大家都在医院煮了一些饺子,先给病人送过去。”

据了解,除了新乡一附院所在的卫辉市,新乡市多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受灾,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信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新乡市辉县市、卫辉市、封丘县、延津县、红旗区等107个乡镇受灾,截至7月23日15时,新乡受灾人口1288075人,其中紧急避险人口26105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14011人。

7月23日上午,新乡一附院西北方20公里处的牧野湖正在倒灌,李薇家在牧野区,住一楼,看到通知后,她把身份证、房产证、存折、毕业证用塑料袋装起来放包里,随时准备上楼,李薇爸爸把辛苦收集的邮票和连环画往高处转移,弟弟把暑假作业装进袋子扔到大柜子上,妈妈想把家里游泳圈吹起来以防不备。

7月23日,杨卓一直在医院工作,但他一整天都在担忧、忧郁和焦虑;到下午,刘菱菱下班走出医院看到天晴了,她说,看到下雨就害怕,看到太阳就开心,要是能一直这样晴下去该多好。

(应受访者要求,王蓉、杨卓、刘菱菱、王语琴等均为化名)

(作者:见习记者 武瑛港 编辑: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