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个主要城市通勤报告:哪些城市的居民通勤“竞争力”较高?

城市经济地理王帆 2021-07-26 19:56

职住、通勤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变得愈发重要,也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居民的职住、通勤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变得愈发重要,也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职住是城市空间的核心功能,决定了城市结构、空间绩效和运行成本。而联系职和住之间的通勤支撑,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和居民幸福感。

哪些城市的通勤时耗较短?哪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覆盖率较高?哪些城市的通勤半径较广泛?哪些城市的绿色通勤发展较好?

近日,《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以互联网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为依据,选取了42个主要城市,汇聚2.3亿人的大数据职住和通勤样本,呈现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画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摘取了其中一些主要结论:

1、 北京平均通勤时耗最长

“平均通勤时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观感受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衡量城市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

《报告》显示,在42个城市中,北京仍是单程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达到47分钟。与此同时,北京的单程平均通勤距离为11.1公里,仅低于东莞的13.3公里,明显超出了上海的8.9公里,广州的8.7公里,深圳的7.6公里。

一般而言,通勤时耗与城市的面积、交通拥堵程度等有关,同时也受到职住分离程度的影响。《报告》指出,不考虑就业差异与人的选择,在既有职住布局条件下通过交换就业地,在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最小通勤距离,是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匹配的测度,职住分离度越小,说明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平衡性越好。

(数据来源:《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2、轨道交通覆盖通勤,广州表现最佳

“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强调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与通勤需求相契合,体现轨道交通布局与职住空间的匹配度。

《报告》显示,38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车站800米覆盖通勤比重总体平均值为15%。其中,超大城市为26%,轨道交通与职住空间契合度最好的城市是广州,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达到30%。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在对《报告》进行分析时指出,2020年,全国新开通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然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平均仅提升1%,北京、广州、南昌、南宁、青岛、上海等城市这一指标甚至不升反降,虽然有疫情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仍需要关注轨道交通的网络客流效益。

(数据来源:《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3、北京、上海、深圳、重庆通勤半径约40公里

“通勤空间半径”反映城市具有紧密通勤联系的空间范围,也是城市交通需要支撑的空间尺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辐射能力。

《报告》发现,超大城市的通勤空间半径最大,这也说明了其辐射能力最强。其中,北京仍是通勤空间尺度最大的城市,半径41公里,同比增加1公里,约40公里空间尺度的城市还有深圳、上海、重庆,通勤空间半径均为39公里。

远距离通勤对轨道交通的依赖尤其明显,近两年来,顶层设计屡屡强调和支持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的发展,一些城市的跨城地铁也迎来新进展,这些正是为了顺应在都市圈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区域通勤增加的趋势。

 

(数据来源:《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4、深圳万人通勤交通碳排放量较低

随着碳减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今年,《报告》加入了“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指标,这一指标主要取决于通勤距离和交通结构,反映了城市职住空间和交通支撑对碳排放的影响。

《报告》显示,总体而言,超大城市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最高,达到7吨/日,特大城市为5.7吨/日,而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分别为5.4吨/日和4.6吨/日。

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城市规模越大,万人通勤交通碳排放量越高。譬如,超大城市中深圳的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水平为5.5吨/日,远低于多数特大城市甚至大城市中长沙、苏州和西宁。 《报告》指出,短距离通勤和绿色出行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可供佐证的一组数据是,深圳的“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为60%,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位居首位。“5公里以内通勤” 反映可以就近职住、步行骑行通勤的人口占比,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

(数据来源:《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