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落幕,港股寻求7月翻身的愿望落空,成为37年来表现最差的7月。
在月内最后一个交易周,恒指走出“过山车”行情,最终周跌4.98%或1360.95点,收报25961.03点。此外,国企指数周跌6.16%或605.83点,收报9233.22点;恒生科技指数周跌6.7%或487.17点,收报6780.97点。
8月1日起,香港市场的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正式由0.1%上调至0.13%,“熊市”之下港股或将再迎考验。
在月内的5个星期,恒指仅获得一次周累涨。月内,恒生指数累计月跌幅高达9.94%,泻去2866.92点;国企指数月跌13.41%,恒生科技指数跌幅达16.85%、为创指以来最大单月跌幅。互联网、内房、物管、医药、餐饮等板块为重灾区,其中不少恒指成分股月内累计跌幅超过20%;反观香港本地房产、香港本地基建等 “价值洼地”,跌幅相对较小或者有所上升。宏观层面上,教育“双减”新政、由滴滴引发的互联网价值重估等监管消息或为引起上月港股暴跌的主要原因。
上周,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展望下半年时指出,投资环境仍存在颇多变量。随着环球主要经济体的疫情逐渐受控,市场预期美国联邦储备局或会考虑开始逐渐缩减买债。与此同时,市场亦关注通胀上升是否暂时性,一旦通胀压力升温,触发债息急升,将会造成金融市场波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Gary Gensler在当地时间周五声明:由于近期中国加强了赴美上市公司的监管,今后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并披露相关风险。
在周末,也有重要的市场消息释出。周六(7月31日),新华社发布时评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30日会议指出,完善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这一部署不仅是中国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相关监管体系、规范相关企业行为的实际举措,也反映了中国继续用好两种资源、推进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上周,教育股和科技股走势跌宕,多、空双方互搏。周一、周二两大板块持续走低,拖累恒生科技指数一路下探至6118.10点,创开市以来最低点位;周三起迎来反弹,周四涨幅扩大,恒科指反弹至7038.32点;周五跌势卷土重来,恒科指勉强维持在6700点以上,最终收于6780.97点。
周内,“双减”政策阴云仍旧笼罩教育股,新东方(9901.HK)上周跌44.37%,收报每股16.80港元;新东方在线(1797.HK)上周跌18.41%,收报每股4.83港元,振幅达22.47%;思考乐教育(1769.HK)上周跌26.48%,收报每股1.86港元,振幅高达44.27%。
在教育部对纳入管理的学科范围进一步明确、培训机构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转型的背景之下,教育股在月底迎来两日的大幅反弹,但单月表现仍可被“载入史册”。回顾整个7月,新东方(9901.HK)累跌73.75%,新东方在线(1797.HK)累跌50.36%,思考乐教育(1769.HK)累跌47.61%。
目前,新东方股价距今年2月19日股价高点158.80港元已跌去89%,市值蒸发约2434亿港元。7月31日,新东方和好未来双双发布公告,宣布取消原定于本周发布的财报和电话会议,表示将在后续合适的时间提供进一步更新。
在市场对国内数据安全监管政策趋严的担忧之下,以BATJ为首的大型科技股同样暂时“无力回天”,在上周纷纷创下52周内的最低点。
以BATJ为代表,腾讯(0700.HK)上月跌17.98%、上周跌9.79%,收报每股479港元,总市值现为4.6万亿港元、单月跌去1万亿港元;阿里巴巴(9988.HK)上月跌14.09%、上周跌7.89%,收报每股189港元,总市值现为4.1亿港元、单月跌去约0.67万亿港元;京东(9618.HK)上月跌9.43%、上周跌4.55%,收报每股276.60港元;百度(9888.HK)上月跌20.66%、上周跌7.92%,收报每股158.20港元。
虽然已有不少券商呼吁中长期看好,科技股的连续下跌仍令资金迟疑建仓。
景顺长城基金的基金经理周寒颖表示,拉长时间看,港股的艰难时刻往往是难得的“黄金坑”,目前看来互联网等新经济板块个股已具备一定的投资性价比,尤其是创新医疗器械、电动车、新式餐饮、消费医疗平台等公司,再加上中概股回归,港股新经济桥头堡的地位得以稳固,成长股的投资吸引力会逐步增加。
招商基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稳定,海外流动性继续充裕,但在短期因素影响下,预计港股仍会处于震荡格局,策略上应偏向均衡配置。
受相关楼市政策和海外债市场的冲击,内房股上周再度遭遇重挫,同时拖累物管股齐下跌。
以恒大(3333.HK)为首,主要内房股纷纷下跌。恒大上周跌27.55%,收报每股5.26港元;万科企业(2202.HK)上周跌10.40%,收报每股20.25港元;龙湖集团(0960.HK)上周跌16.18%,收报每股36.25港元;华润置地(1109.HK)上周跌17.33%,收报每股26港元;碧桂园(2007.HK)上周跌7.88%,收报每股7.60港元;融创中国(1918.HK)上周跌14.80%,收报每股20.15港元。
7月以来,内地房地产政策持续收紧,前有《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后有《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上海、武汉更是于月底双双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再度加强“房住不炒”的市场预期,导致月内内房股估值接近历史低位。
作为去年下半年涨幅较大的板块,物管股的近期下跌不乏调整因素,叠加市场担忧政策面或加大增值服务监管力度、母公司内房的负面影响,多数物管股在上周加速走低。碧桂园服务(6098.HK)上周跌11.69%,收报每股63.05港元;融创服务(1516.HK)上周跌6.67%,收报每股21港元;恒大物业(6666.HK)上周跌15.98%,收报每股5.52港元;世贸服务(0873.HK)上周跌18.74%,收报每股18港元。
然而,多家大行表态不必过分忧虑。美银于7月28日出具行业报告,认为住建部在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申中并未提及物业管理行业,是政策缓解的积极迹象。里昂也在同日表示,近期市场过分忧虑导致调整过度。
作为防御性板块,香港地产股、基建股在7月走势平稳,甚或获多家大行唱好。摩根士丹利于上周发布研报称,维持对香港地产股吸引的看法,并上调多个地产股目标价。
新鸿基地产(0016.HK)上月跌3.80%、上周跌3.55%,收报每股111.30港元;长实集团(1113.HK)上月跌1.21%、上周跌0.38%,收报每股52.95港元;信和置业(0083.HK)上月跌2.78%、周跌4.80%,收报每股11.90港元;希慎兴业(0014.HK)上月跌1.13%、上周跌2.24%,收报每股30.60港元;九龙仓集团(0004.HK)上月跌10.98%,上周跌6.23%,收报每股26.35港元;中国海外发展(0688.HK)上月跌7.60%,上周跌11.51%,收报每股16.30港元;恒基地产(0012.HK)上月跌5.57%,上周跌3.61%,收报每股34.75港元;领展房产基金(0823.HK)上月跌1.26%,上周跌1.33%,收报每股74.30港元。
月内,基建股受到市场青睐,部分个股甚至有所上涨。电能实业(0006.HK)上月涨5.35%,上周涨2.03%,收报每股50.20港元;香港中华煤气(0003.HK)上月涨4.98%,上周涨1.12%,收报每股12.66港元;中电控股(0002.HK)上月涨4.43%,上周涨2.23%,收报每股80.20港元;港铁公司(0066.HK)上月涨6.47%,上周跌0.65%,收报每股46.05港元。
进入8月,港股财报将会不断释出,主要大型公司业绩引人注目。此外,因美股财报也会影响美股市场判断,本月还需要继续留意市场动向。尽管此前发出的美国本土六大银行业绩以及FAMG(Facebook、Apple、Microsoft、Google)四大巨头、AT&T、IBM、Amex等公司业绩都再次提振市场信心,但亚马逊业绩不及预期或会引发美股市场上的资金方进行方向调整。
以下是本周港股财报公布信息。
周一(8月2日):中电控股(0002.HK)、利福中国(2136.HK)、利福国际(1212.HK)、DCB控股(8040.HK)、信义光能(0968.HK)、信义玻璃(一千)(0868.HK)、恒生银行(0011.HK)、卡宾(2030.HK)、信义能源(3868.HK)、汇丰控股(0005.HK)。
周二(8月3日):阿里巴巴(9988.HK)、渣打集团(2888.HK)、大成食品(3999.HK)、自然美(0157.HK)、艾得韦宣集团(9919.HK)、港灯(2638.HK)、长江生命科技(0775.HK)、澳博控股(0880.HK)、海港企业(0051.HK)。
周三(8月4日):大酒店(0045.HK)、理文化工(0746.HK)、电能实业(0006.HK)、TOM集团(2383.HK)、长江基建集团(1038.HK)、理文造纸(2314.HK)、盈大地产(0432.HK)、冰雪集团(8450.HK)、钜京控股(8450.HK)、协和新能源(0182.HK)、首创置业(2868.HK)、首创钜大(1329.HK)、日光控股(8451.HK)。
周四(8月5日):长实集团(1113.HK)、美高梅中国(2282.HK)、九龙仓置业(1997.HK)、宏利金融(0945.HK)、廖创兴企业(0194.HK)、福耀玻璃(3606.HK)、荣丰企业亚洲(8526.HK)、长和(0001.HK)、永勤集团控股(8275.HK)、尝高美集团(8371.HK)、基地锦标集团(8460.HK)、IGG(0799.HK)、鼎石资本(0804.HK)、东银国际控股(0668.HK)、易通讯集团(8031.HK)、高萌科技(8065.HK)、杰地集团(8313.HK)、骏溢环球金融(8350.HK)、源想集团(8401.HK)、胜利证券(8540.HK)、节能元件(8231.HK)、香港电讯(6823.HK)、吉林长龙药业(8049.HK)、清客创业(1945.HK)、1957&CO. (8495.HK)、北亚策略(8080.HK)、中芯国际(0981.HK)、百济神州(6160.HK)。
周五(8月6日):建泉国际控股(8365.HK)、华亿金控(8123.HK)、TCL电子(1070.HK)、永续农业(8609.HK)、中国趋势(8171.HK)、亚势备份(8290.HK)、第一信用(8215.HK)、海天天线控股(8227.HK)、神通机器人教育(8206.HK)、赏之味(8096.HK)、全通控股(8316.HK)、舍图控股(8392.HK)、中国创意控股(8368.HK)、皇玺餐饮集团(8300.HK)、礼建德集团(8455.HK)、阿仕特朗金融(8333.HK)、邝文记(8023.HK)、弘浩国际控股(8375.HK)、恒智控股(8405.HK)、宝燵控股(8601.HK)、中彩网通控股(8071.HK)、骏杰集团控股(8188.HK)、中国农业生态(8166.HK)、Future Data(8229.HK)、奥传思维控股(8091.HK)、南大苏富特(8045.HK)、中国新城镇(1278.HK)、精熙国际(2788.HK)、山水水泥(0691.HK)、同仁堂医药(3613.HK)、怡园酒业(8146.HK)、Republic HC(8357.HK)、君百延集团(8372.HK)、国际永胜集团(8441.HK)、MS Concept(8447.HK)、飞霓控股(8480.HK)、名仕快相(8483.HK)、凯富善集团控股(8512.HK)、中国心连心化肥(1866.HK)、八零八八投资(8088.HK)、吉辉控股(8027.HK)、电讯盈科(0008.HK)、骏高控股(8035.HK)、春立医疗(1858.HK)、杨宇科技(8113.HK)、圆美光电(8311.HK)、浩德控股(8149.HK)、正美丰业(8135.HK)、上海实业环境(0807.HK)、金泰丰国际控股(8479.HK)、创辉珠宝(8537.HK)。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实习生吴笛 编辑:陈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