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遵义会议》

广州美术学院
2021-08-02 11:42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在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其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而在以遵义会议为题材的众多画作中,著名画家沈尧伊于1997年创作完成的油画《遵义会议》,全面、真实、深刻地再现了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堪称党史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经典。油画《遵义会议》以独特的构图形式、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20位参会者不同神态、内心世界各异的情景。画面中,每个人物形象的边缘线都非常深,如刀刻的痕迹,具有雕塑感。画家巧妙地把周恩来放在一个高点,旁边是毛泽东和张闻天。毛泽东处于画面四分之三的位置上,这和画家对人物神态和视线走向的设计有密切关系。画家通过对右侧刘伯承的动态设计,使他的目光投向毛泽东的方向,观众的视线也从画面的右边被引向左侧中部的毛泽东。这样可使人物之间既有呼应,又有动静差异,整个画面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在周恩来另一边,博古正拿着文件苦思,李德则被安排在门的旁边。从人物位置安排来看,《遵义会议》看似描绘的是会议召开前的情景,实则暗含了会议的结果:李德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在会上被边缘化;博古作为教条主义的代表,在会议中以读文件的姿态出现,具有特别的寓意。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20个人物的确定,在历史上是站得住脚的。每个人物的姿态与形象都不是凭空想象的,都是经过查阅他们不同时期的照片,悉心揣摩每个人物的造型特征与个性神采,最终反复推敲绘制而成。”而画面人物身着灰色红军装,使得灰色成为主基调,烘托出长征中复杂情势下凝重的历史氛围。画面左侧的墙上的马克思画像,更深刻寓意了遵义会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指导地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时至今日,遵义会议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是我们党无比宝贵、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