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不灭的明灯》

广州美术学院
2021-08-03 11:44

在1979年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有一篇课文叫《八角楼上》,其中有一幅毛泽东挑灯写作的插图,它就是杨之光、鸥洋1977年合作创作的国画《不灭的明灯》,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此时,外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攻和严酷封锁,内也有人怀疑“红旗能打多久”。1928 年10月5日及11月25日,毛泽东在江西宁冈“八角楼”相继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部光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 画面中毛泽东身着单薄军衣,腰背围着一件御寒的粗毛毯,暗示根据地物质条件极为艰苦;而右手握笔,左手挑灯芯,顿时满屋生辉,喻示其著作是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明灯,是中国革命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作品静中有动,放中有收,烘托出毛泽东高瞻远瞩、从容坚毅、思潮澎湃而又充满信心的伟大气概 。作为岭南画坛重量级人物,杨之光师从高剑父、徐悲鸿等大师,将中国书法及水墨技巧与西洋光色造型之长相结合,自辟蹊径,大胆创新,最终成为当代新人物画的一代宗师。而鸥洋主攻油画,对写实造型与意象表达有深入研究。《不灭的明灯》正是伉俪二人融合中西,精心合作的经典力作。而其创作源自杨之光1976年上井冈山,登上八角楼,看到了毛泽东当年的工作场所的感悟。这一经典美术作品的诞生告诉我们:革命历史画的创作离不开革命情怀,也离不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技法创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睹画思人,我们不应忘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不应忘记他的丰功伟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编辑:吴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