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公布2起“人脸识别”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多地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进行时

合规科技张雅婷,实习生张晓凤 2021-08-03 10:01

最高检将突出办理全国性、有影响力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

日前,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公布四起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两例涉及违规收集人脸识别信息,江门通过“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的方式,举办了广东首例人脸识别主题听证会。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个人信息保护仍是公益诉讼中的新领域,在立案标准、起诉条件、调查核实、损害评估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多地正在积极稳妥探索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

广东“人脸识别”公益诉讼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两例涉及违规收集人脸识别信息,涉及江门市的住宅小区及惠州市的售楼处。

今年2月,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检察院发现有住宅小区使用“人脸信息识别系统”的公益损害线索,3月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

结果显示,7个住宅小区物管公司在未向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审核验收的情况下,擅自安装并投入使用“人脸信息识别”门禁系统,且已完成大部分小区业主的人脸信息采集。小区物管公司仅口头告知收集业主的人脸信息、联系电话、住宅地址等个人信息用于安保门禁,并未明示“人脸信息”的存储、传输、提供等处理情况,涉嫌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个人信息安全。

该案中,检方通过“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的方式,有效解决监管职责职能交叉问题,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据悉,这也成为广东省首例召开人脸识别主题听证会的案件。

惠州市人民检察院则针对房地产销售处非法采集、使用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的市场乱象,开展统一专项监督行动,通过诉前“磋商+检察建议”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延伸监督范围,推动行政机关开展全市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截至5月,惠州市共联合排查在售项目651家次,督促涉案售楼处整改,删除非法采集信息99726条。

多地探索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

无独有偶,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检察院今年1月同样对一起个人信息保护案提起了公益诉讼。该案是《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

2019年2月起,孙某以3万余元的价格,将从网络购买、互换得到的超过4万条含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的个人信息贩卖给刘某。刘某获取相关信息后用于虚假的外汇业务推广。杭州互联网法院判决,由孙某支付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赔偿款3万余元,专门用于信息安全保护或个人信息保护等公益事项。

今年在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企业违规采集人脸数据后,上海市检察机关和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均针对涉事企业涉嫌侵害公益的线索展开调查。

在个人信息维权案件中,由于案件的专业性、举证能力等限制,用户维权难度很高。通过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范围,能够让用户摆脱维权中的弱势地位,对保护个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近年来已各省市已不断通过立法帮助个人信息保护案在公益诉讼中的运用。截至今年5月,全国已有25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其中有19个省份明确要求检方积极稳妥开展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

4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表示,最高检将加快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指挥中心建设,突出办理全国性、有影响力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

但在当前,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依然面临困难。胡卫列介绍,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的立案标准、起诉条件、诉讼请求等实体和程序规定尚未规范,在检察建议整改落实和起诉案件受理环节容易产生分歧。同时,个人信息侵权违法行为多数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相关联,呈现跨区划、匿名化、涉众型、全链条等特点,检察机关发现、收集、固定、研判、鉴定相关电子证据,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调查核实手段。在民事公益诉讼中,侵害个人信息造成的损失难以量化,损害赔偿认定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估鉴定方法和标准。

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再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公益诉讼新领域的案件探索拓展是近年来公益诉讼工作的一个亮点和热点。

目前,《规则》在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两个章节中,列举了法定办案领域,即包括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未成年人保护,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保护。同时,在这些范围后有一个“等”字,即除法律明确规定的领域外,其他需要同等保护公共利益的领域。张雪樵介绍,下一步,将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就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领域公益损害案件范围进行积极探索,并在探索中逐步规范成熟,最终上升到立法。

(作者:张雅婷,实习生张晓凤 编辑:曹金良)

张雅婷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