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8-06 05:00

文 刘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

《诗经》中有言:“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回望历史,建立一个没有贫穷的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绝对贫困问题终于得到历史性解决。

一路走来再回首,金融机构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传统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带动金融资源下乡,带动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供血”到“造血”,其先进模式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之路积累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农业银行作为六大行中唯一带有“农业”二字的国有大行,本就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因农而强,面向“三农”是党中央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亦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是农业银行成立70周年。早在1951年农行成立之初,就将服务“三农”与金融扶贫一体推进,开创了贫下中农无息专项贷款等产品,有力支持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业的合作化。而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农行更是全面倾斜政策资源投入,全力做好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在此过程中,有农行特色的扶贫模式和更多生动案例不断涌现,值得市场与同业研究借鉴。

担当作为建立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约瑟夫·熊比特在其金融理论中指出,“运营良好的银行,可以通过发现最有可能成功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企业,为其提供资金,激励其技术创新,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能力,正是这种创造能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这一分析也可以适用于中国的扶贫事业,国有大行在扶贫方略上,能够发挥引领者作用,利用资金优势,不断拓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等途径方式,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

而决定着银行发挥好金融体系中的“毛细血管”作用,将金融活水恰如其分的引入贫困地区,真正发挥其造血作用的关键,就是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扶贫机制。

农行在金融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系统化组织推进机制、精准化政策支持体系、长效化带贫益贫机制、立体式金融扶贫模式,形成了一套具有农行特色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

笔者获悉,在扶贫工作推进中,不少银行分支机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还停留在按照专项扶贫贴息贷款计划投放扶贫贷款的时期,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新时期“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农行也面临这种情况。面对阻碍,农行把持续加强党的脱贫攻坚理论学习作为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将金融服务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建立起各级行党委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总分行党委成员挂点帮扶贫困县支行机制、金融扶贫业务督导推进机制和金融扶贫专项考评激励机制等,为金融服务脱贫攻坚建立了坚强的组织机制保障。

在政策支持方面,农行建立了全方位的政策资源保障体系,在产品创新、信贷政策、渠道建设、人员招录、干部交流、财务费用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行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

在扶贫模式方面,农行充分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系统和规模优势,创新构建以信贷扶贫为基础,以消费扶贫、东西部行扶贫协作、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等为重要内容的立体式金融扶贫模式,为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经过一系列扶贫组合拳,截至2020年末,农行在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贷款余额超1.28万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6707.5亿元,增幅109.5%,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增幅35.6个百分点。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835.8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3 226.1亿元,增幅200.4%,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增幅126.5个百分点,2015-2020年5年来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9 778.1亿元,服务带动贫困人口1646万人次。在深度贫困地区,截至2020年末,贷款余额4891.3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 2621.3亿元,增幅115.5%。

守望相助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身边的哪件小事,让你觉得时代正因脱贫而强大?”其中点赞最多的回答是:“让每个人的家门口都有路可走,让每个人不用翻山越岭就能取钱和汇款”。

只有深入贫困地区才知道,在一线城市万丈高楼拔地起之时,在广袤祖国大地的另一面,有许许多多的村落处在重重深山中,这些村落中的人们就像天上的星星,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半山腰、山谷中。在扶贫攻坚战中,金融机构没有忘记这些人们,但为他们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并不容易。

农行深耕“三农”多年,本就是最接地气的国有行之一。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同样建树颇多。据悉,针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渠道偏少、服务不充分问题,农行着力构建了“人工网点+自助网点+远程银行+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金融渠道+流动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提高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

农行进一步进行网点下沉,优先在贫困地区乡镇新建物理网点,并对网点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建设周期。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农行在贫困地区乡镇累计新建人工网点168个、自助网点599个。特别是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地,正常网点建设周期达620天,而农行将平均建设周期缩短到不足100天,真正体现了中国速度,农行速度!

而在物理网点无法布局的乡镇和农村,农行选择农村商超、农资店、便民服务中心等人流量较大的合作方,通过布放电子机具设立惠农通服务点,提供助农取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还在惠农通服务点推出聚合支付服务,帮助贫困地区店主实现二维码收款,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交易的便利性。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行在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惠农通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89.5%,比2015年末提升了16.6个百分点。

此外,农行还着力打造掌上银行,融合“惠农e贷”“惠农e付”“惠农e商”三大功能模块,让更多贫困客户便捷享受农行的现代化线上综合服务。

找准穷根 产业扶贫换新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很早就指出,“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

要想使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一味的救济并非长久之策,只有放活农村、放活农业、放活农民,让农民有出售自己产品的机会,让农民有自由择业的机会,让农村有获得政府和市场投资的机会,才是根本之策。

从农行的实践来看,产业扶贫一直是农行扶贫的重要抓手,并创新构建了“银行让利、企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受益”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帮助贫困户以入股、务工、农产品订单、土地流转等形式融入产业发展体系,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了“支持一个产业、繁荣一片区域、带富一方百姓”。

农行甘肃平凉分行就与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带富了当地百姓。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但在这个深度贫困县却有一个蕴含潜能的“宝藏”——苹果产业。甘肃平凉分行发现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后,积极围绕苹果特色产业链模式服务当地经济,通过支持当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静宁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常津果业),以“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据了解,自常津果业公司成立以来,平凉分行就为其提供现金存取、汇款结算等业务。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平凉分行通过订单融资为公司办理跨境融资2800万元,2016年以后,每年为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4000万元。在农行支持下,常津果业公司规模、经营效益不断提升,进而成立了静宁县云翠果业专业合作社,并积极与基地所在地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2.2万亩优质苹果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当地果农提高果园收益,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经营、管理模式。

平凉分行还进一步将金融服务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通过常津果业担保,为县域南部10个乡镇优质苹果认证基地100户果农,发放产业链农户贷款50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种植果园资金不足的问题。当资金后顾之忧被解决后,当地苹果产业加快进入良性循环,2019—2020年新植红富士苹果2000亩,带动贫困人口265户907人,有效助推了当地果农脱贫致富。

果香飘万家、圆梦筑小康。要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只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在致富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对于农业银行来说,脱贫攻坚这一时代命题已经交出了完美答卷,未来也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民幸福、共同富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