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患者诊疗需要,长期处方的处方量一般在4周内;根据慢性病特点,病情稳定的患者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2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 实习生罗怡然 广州报道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和长期用药的需求也在增加。
8月12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关于印发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明确了长期处方的适用对象、开具长期处方的医疗机构等实施主体以及开具的主要流程等,根据患者诊疗需要,长期处方的处方量一般在4周内;根据慢性病特点,病情稳定的患者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2周。
对比今年4月发布的《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此次《规范》明确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易制毒药品、麻醉药品、第一类和第二类精神药品、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结核等慢性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除外),以及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不得用于长期处方。
放宽生物制剂用药范围、鼓励使用医疗器械类穿戴设备
生物制剂在《意见稿》中被归于不得用于长处方的8类药中,而《规范》已将其删除,且将精神药品改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精神药品,这意味着用药范围放宽了。
此外,《规范》明确,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药占比、绩效考核等为由影响长期处方的开具。同时强调,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长期处方的审核、点评、合理用药考核等工作,长期处方产生的药品费用不纳入门诊次均费用、门诊药品次均费用考核,其他考核工作也应当视情况将长期处方进行单独管理。
同时鼓励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长期处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互联网复诊、医院会诊等途径在医联体内具备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指导下开具。其中,“互联网复诊”为新增内容。
在原有药品领取方式的规定上,新增“鼓励通过配送物流延伸等方式,解决患者取药困难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患者客户端等互联网交互方式或途径,方便患者查询长期处方信息、药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其中,“互联网交互方式或途径”为新增内容。
《规范》还在附则部分新增条款:“互联网医院提供长期处方服务,应当结合其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具备的条件,符合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互联网诊疗管理相关规定和本规范,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
此外根据《规范》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指导使用长期处方患者对药物治疗效果指标进行自我监测并作好记录。鼓励使用医疗器械类穿戴设备,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指标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在保障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探索通过接入互联网的远程监测设备开展监测。
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新《规范》的出台可以缓解繁复的手续和成本负担,对于医疗信息化、医药电商、医药物流、医疗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企业而言,也是一次珍贵的发展机遇。
《规范》中,“互联网”、“信息化”等名词处处渗透。进入5G的信息时代,医疗诊断也在努力与时俱进,向着更加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复诊是指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诊疗服务信息系统,由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直接向患者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复诊诊疗服务;包括在线问诊,查看检验检查结果等相关医疗图文信息,记录病情,提供诊疗建议,如提供治疗方案或开具处方。2018年,国务院卫健委中医药局就颁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互联网诊疗不可用于首诊,但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复诊。
《规范》中提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具备评估患者病情能力的医师、能够审核调剂长期处方的药师(含其他药学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设备设施等条件的,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互联网复诊、医院会诊等途径在医联体内具备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指导下开具。这一规定认可了互联网复诊在长期处方用药中的程序有效性。
互联网交互方式或途径将成为医疗机构在长期处方用药管理方面的新升级。《规定》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患者客户端等互联网交互方式或途径,方便患者查询长期处方信息、药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探索开展长期处方患者的用药提醒、随访、用药咨询等服务。
慢病患者迎便利、互联网医疗迎风口
长期处方新政落地,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是好事。
一位类风湿疾病患者田女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之前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医院找医生开药,固定开免疫抑制剂药物甲氨蝶呤,医生每次最多只给开一个月的处方量。有时候工作一忙药吃完了也没有及时去医院,断断续续的用药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疾病治疗。”
随着疫情的暴发,频繁往返医院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变得更加不便。“每月去一次医院,挂队挂号也很麻烦。”不仅仅是常规的流程较为繁琐,疫情期间新冠疫情传播感染的风险、医院严格的消毒防疫措施更是增设了“重重关卡”。
除了传统的去医院开方购药,网上购药也成为田女士及更多慢性病患者的购药新选择。不过,网上购药对部分地区的特殊慢性病种患者来说就不能享受地方政府的购药政策性优惠。“现在最多能开12周的处方量,对慢性病患者来说确实是好消息。既减少了来回奔波次数,又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还可以提高用药的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田女士认为。
此外,《规范》还规定各地医保部门支付长期处方开具的符合规定的药品费用,不对单张处方的数量、金额等作限制,参保人按规定享受待遇。对于长期处方医保支付也作出了指示。
截至2019年10月,我国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5亿,其中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近1.8亿。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要群体,但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此次《规范》中明确,医疗机构可以在普通内科、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等科室,为老年患者提供“一站式”长期处方服务,解决老年患者多科室就医取药问题。
特殊情况下,因行动不便等原因,可由熟悉患者基本情况的人员,持本人及患者有效身份证件代为领取,并配合做好相应取药登记记录。还鼓励通过配送物流延伸等方式,解决患者取药困难问题。这也是《规范》中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人文关怀的彰显。
未来,医疗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信息化平台是新时代医疗机构简化就医流程、提升医疗效率的关键。除现在广泛使用的公立医院挂号之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化也在逐步推进。
此外,疫情期间,互联网复诊的进行催生医药电商业务增长。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就指出,对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电商企业联手医药领域,在设B2B、B2C和O2O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岭药业,康恩贝、仁和等传统医药企业纷纷开通电商服务,主动参与线上渠道搭建。
《规范》中提到的“探索通过接入互联网的远程监测设备开展监测”还给予了可穿戴医疗检测设备崛起的空间。2020中国医药电商发展白皮书显示,在IoT(物联网)领域,可以使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预警用户异常行为,自动上传数据至云端。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的联手,将带来更加智能化、快捷化和准确化的医疗体验。互联网“云医疗”的蓝图,还有更多领域等待展开。
(作者:唐唯珂,实习生罗怡然 编辑:徐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