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上市:理想,在争议中成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1-08-1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左茂轩 北京报道以理想汽车创始年份2015作为新的股票代码,8月12日,在美股IPO一年之后,理想汽车(02015.HK/LI.NASDAQ)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继小鹏汽车之后第二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

理想汽车在香港公开发售1千万股A类普通股,占全球发售股票10%。按发售价每股118港元计算,此次港股IPO募资约115.5亿港元。

不过,理想的发行价本身就不在高位,此前的计划最高为150港元/股。公开发售阶段理想汽车-W获5.5倍认购。理想汽车的IPO募资额低于一个月前登陆港交所的小鹏汽车当时的140亿港元,小鹏汽车的认购倍数为14.73倍。

理想汽车回归港股之后,市场的反应也很冷静。上市首日,理想汽车的股价下滑0.85%,报收每股117港元。8月13日,股价再下滑2.56%,报收每股114港元。

对于较低的发行价,12日上午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理想汽车并不是特别关注短期的股价,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有效地开辟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储备足够的弹药,能够有效地进入下一阶段的竞争。

另外,沈亚楠还透露,美股、港股、A股都是理想汽车整盘扩展资金渠道的规划,所以不排除回归A股的可能。

回归港股开辟新融资渠道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后续车型的开发,实现增程+纯电两条路线的覆盖以及自研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由此带动规模的增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对于2025年新能源市场份额达到20%的目标,理想汽车内部充满信心。沈亚楠称对此理想汽车内部已经做出了详细的计划。他强调,理想有很好的基础优势和产品能力、组织能力两大核心竞争力。

然而,外界对于理想汽车始终存在巨大的争议。单一车型的成功能否复制?增程技术路线前景有多大?几年后再进入纯电市场还有机会吗?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积累上的落后能赶得上吗?这都是理想汽车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

逆袭者的新故事

摸盘滚打5年后,成立于2015年前后的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已经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头部力量。

三家企业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标签。蔚来通过优质服务与体验树立了高端形象,小鹏汽车以智能化科技体验吸引年轻消费者,理想汽车则另辟蹊径通过增程式电动路线吸引那些存在里程焦虑的消费者。

这三家车企之中,理想汽车更像是一个逆袭者,在2018年之前,很少有人将理想汽车像蔚来、小鹏、威马那样视为新造车的第一梯队。理想汽车走过的路也更加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不仅在于技术路线的不同,也是因为在经历过第一款车型的失败之后,理想汽车很快地重新爬了起来。

2018年,蔚来登陆了纽交所,小鹏汽车的首款车也进入市场,但那时候中国新造车势力未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太大波澜,资本市场的态度趋于谨慎。而那时候,在经历过原计划的第一款车型SEV夭折之后,车和家(理想汽车的前身)的情况很不乐观,创始人李想四处寻找投资人,以支撑理想ONE的开发。

然而,增程式电动车这一路径充满争议,并且在蔚来ES8、小鹏G3开始在市场上摸着石头过河艰难前行的时候,理想汽车还处在PPT阶段。

直到2019年,美团创始人王兴成为了李想的白衣骑士。当年8月,王兴领投了理想汽车的C轮融资,个人出资高达2.85亿美元。次年6月,在理想汽车美股IPO前,美团领投了总计5.5亿美元D轮融资中的5亿美元。目前,王兴及美团也是理想汽车仅次于李想本人之外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其近20%的股权。

2019年底,理想ONE正式开启交付,凭借着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理想汽车才在2020年逐步跻身到中国新造车的头部阵营。

与蔚来相比,理想汽车早期的融资能力并不强。尽管在美股上市之后,已经为其打开了新的募资渠道,为了企业更加长远的发展,可预见的持续亏损以及必须加大的研发投入,理想汽车需要更多的资金。

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7月,理想汽车已经累计交付7.23万辆车。近几个月随着理想ONE改款车型的推出,月交付规模已经突破8000辆,并呈逐月增长态势。

财务方面,2018-2020年,理想汽车分别实现营收0元、2.84亿元和94.57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5.32亿元、24.38亿元、1.52亿元。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营收和净亏损分别为35.75亿元和3.6亿元。

整体来看,理想汽车的营业收入呈现增长态势,亏损的程度要小于蔚来和小鹏汽车。这主要是因为,理想汽车目前在售车型单一,开发费用及销售支出也较低。

从某种意义上看,理想ONE目前的市场表现是较为抢眼的。不过,从长远发展来看,单一车型、增程式路线,难以支撑理想汽车在“造车马拉松”中继续走下去。

与蔚来、小鹏相比,理想汽车新产品开发的数量和节奏是落后的,因此,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理想汽车将加大车型开发的力度。

根据招股书,此次募集的资金中,45%将用于研发,45%用于建厂及营销,另外10%则是运营资金及一般用途。据沈亚楠介绍,研发主要面向三个方向:下一代的增程技术及400kW高速充电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

对于理想汽车的未来,李想曾经放下不少豪言壮语,“打造一家市值千亿美金级公司”“2025年市场份额达到20%”。逆袭者的故事还能继续上演吗?除了增程式电动车之外,理想汽车需要加快纯电动汽车的开发。

根据规划,理想汽车将在纯电动领域开发Whale和Shark两个平台,第一款车将在2023年推出,在此之后,每年推出两款纯电动汽车。届时,理想汽车将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特斯拉等车企直接竞争。

为此,理想汽车已经在北京顺义建设第二工厂。不过,几年后,上述几家公司纯电技术积累时间也将更长、车型矩阵会更多、补能网络更加完善,并且,通过平台化能力和规模,会更早通过零部件共用、降本增效等形成成本控制优势。对于后来者理想汽车而言,正面挑战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自动驾驶上的追赶

与从一开始便将产品定位为智能电动汽车的蔚来和将智能化视作核心差异化竞争点的小鹏汽车相比,理想汽车在智能化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更晚一些。今年5月,李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承,在自动驾驶方面,相对特斯拉、小鹏,理想汽车是在补课。

与特斯拉早已推出的FSD、蔚来去年10月推送的NOP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以及今年初小鹏汽车推出的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相比,理想汽车在今年5月底发布2021款理想ONE时,才宣传了自己的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

事实上,由于早期的战略规划以及现金流等各方面的原因,理想汽车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电驱动技术上,而忽视了在汽车智能化底层技术方面的搭建。

直到去年,理想汽车才把自动驾驶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希望打造全栈自研自动驾驶系统。它需要补上自动驾驶这一课,并且,需要加快补课的速度,从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同时,理想汽车在研发支出上一直以来都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全年,理想汽车研发支出共计为11亿元,研发投入占比总营收的11.8%;蔚来同期研发费用为24.87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为15.3%。小鹏全年的研发费用为17.2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9.5%。

此次募资之后,理想汽车会在自动驾驶上花费更多的费用与精力,但竞争对手同样如此。在自动驾驶的“军备竞赛”上,后来者理想汽车的追赶还需要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希望看到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式方面,理想汽车也与蔚来、小鹏、特斯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特斯拉、蔚来、小鹏都将软件视作潜在的收入来源,因此都是采用收费的方式,为自己带来额外的收入。并且,随着自动驾驶的进步,当越来越多的车主订购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相关功能,这部分的收入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也让资本市场看到了软件给车企带来的增值空间。

以小鹏汽车为例,2020年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系统XPILOT3.0软件包的收入为5000万元,而今年仅第一季度达到了3000万元。

不过,目前,理想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通过标配的形式已经包含在车价中,不需要消费者额外付费。

“理想汽车并不想根据资本市场的需求,通过订阅的模式获取软件收入。”沈亚楠说。

在理想汽车看来,到2025年之后或者不远的将来,自动驾驶会变成一个车的基本的操作系统。也就是说,如果一辆车没有L4级的自动驾驶,就好像今天的智能手机没有拍照功能一样,自动驾驶是一个基础的功能。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讲,标配也有非常大的好处。我们不想让精心研发的功能,由于需要用户加钱购买,导致使用率很低。从发展的角度讲,我们认为使用驾驶辅助系统的人越来越多,对用户的体验提升都很有帮助。”沈亚楠表示。

在争议中成长

和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一路以来,理想汽车遇到了一个接一个“坑”。而这也对理想的用户运营形成种种挑战。

2020年,理想ONE爆出了多起“起火自燃”、刹车失灵、车辆“断轴”、暴雨中车内漏水等事件。其中,多起断轴事故更是让理想汽车走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截至2020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计发生前悬架碰撞事故一共97起,其中有10起发生了前悬架下摆臂球头从球销脱出的情况。对于设计缺陷,理想汽车本想通过“硬件升级”的方式来解决、平息风波。不过,最终迫于外界压力,在当年11月,理想汽车召回了1.05万辆汽车。

今年5月底,在初代产品交付18个月之后,理想汽车推出新款理想ONE,产品力大幅提升,价格只上涨了1万元,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理想汽车的研发实力,也体现了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产品快速迭代升级的能力。

但是,理想ONE真正走量不过在一年时间,老款目前的市场表现仍然不错,面对新出的车型,特别是提车时间很短的车主,难免陷入复杂情绪,产生心理落差。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老车主的质疑声,有车主称被“欺骗”、被“割韭菜”了,“粉转路”等。 

事实上,理想汽车方面早已透露了理想ONE要换代的消息,不过,在清理老款库存车时,与传统车企产品在生命周期末期价格大幅下降不同的是,造车新势力难以对统一售价进行调整。因为,这也会引起此前购车车主的不满。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并没有非常妥善的手段。这也会对一家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影响。 

事实上,快速迭代是智能电动汽车与生俱来的特性,“加量不加价”,也是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但这也是造车新势力无法避免的一个“坑”。

当然,站在理想汽车的角度来看,尽管会让部分老车主不满。但是,通过产品的升级,提升竞争力,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是其活下去的重要支撑。产品的换代,无疑能够快速帮助理想汽车进一步提振销量,从而保障企业的经营稳定。

今年7月,一位理想ONE车主曾曝光其座椅内有水银,并就此展开维权。理想汽车、座椅供应商以及李想本人则坚称水银和车辆生产无关,不排除外部投毒的可能性。目前该事件仍在发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理想汽车的灵魂人物、一位成功的80后连续创业者,理想汽车董事长、创始人兼CEO李想,拥有不少的拥趸。

但是,李想几次在公开场合的发言都曾引发过争议。他曾在一场公开演讲中因行业内部分专家对于增程式路线的质疑而大骂脏话,也曾将员工与记者的纠纷摆到微博引发争议,近期也就“水银”事件发表“造谣我们的用水银的人和媒体,祝愿你们血液里流动着水银,脑子里装满水银”等不当言论。

从“硬件升级”,到“老车主割韭菜”,再到水银事件,一直在风口浪尖上的理想,在自身企业成长的同时,似乎需要更好学习与消费者相处。事实上,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有着20%市占率雄心壮志的理想汽车而言,更需要在争议之中学会和解。

(作者:左茂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