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董秘|华大基因董秘徐茜:做生命科学的“人文主义”者,用技术铸造科技战疫的“中国名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袁新韫,见习研究员李书婷 深圳
2021-08-17 17:10

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科技的光芒总是会穿透疫病的迷雾,生命科学的奥义就在于为“命”服务,华大基因用科技“战疫”谱写“让基因造福人类”的佳话,努力推动生命科学行业的“百花齐放”。

2021年度21世纪寻找卓越董秘活动火热进行中,快来Pick你心中的C位资本品牌价值“代言人”>>>

  《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寻找2021年21世纪卓越董秘”已于2021年6月9日正式启动,旨在研究资本市场兼具代表性与价值的卓越董秘案例,鼓舞新势力董秘持续服务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活动聚焦多个热门行业,将定期采访多位优秀董秘,分享其独到的行业见解与宝贵的管理经验。本期我们将目光投向如日方升的医药生物行业。

  “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主要的行业推动力,医药生物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创新。华大基因不仅仅是在创新,更是在改变创新的方式。“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是华大一直以来的核心理念,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实则是生命科学的“文艺复兴”。疫情期间,华大基因通过向全球提供新冠试剂和病原体检测服务,实现了超额利润收入。华大基因的成功也展现出我国医疗生物行业在不断迈向智能化。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终极目标是要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因此,我国医疗生物产业也正在完成从提供“医疗保障”向提供“健康服务”转型,进一步迈向未来智慧医疗。

  14年前,怀揣着对基因科技未来前景的笃定,华大基因选择了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播撒基因科技的种子,并逐渐枝繁叶茂。从2008年10月,完成大熊猫基因组测序;2011年,破译德国致死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病原体基因组;2014年,成功研制了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2020年,成功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华大逐渐在行业内确立了自己的领跑地位。

先进技术铸就全球科技战疫的“中国名片”

  从工业革命开始,基本上所有行业的推动都是从科学发现开始的,其次再到技术发明、工程放大,最后转向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在国内,目前我国的研究所和相关企业仍然处于割裂状态。从科学发现入手,既是华大基因的领先之处,也是对生命科学认知正确的特有要求,回到科学发现才是生命科学产业应用的终点。

  2003年,华大深入抗击非典前线,首次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向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的诊断试剂盒,为抗击非典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将近十七年后,华大再次投身至抗击新冠疫情的事业中。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华大基因找到破解困局的关键点——提升检测与诊断速度与精确度。针对这一关键节点,华大基因迅速组建了“火眼”实验室,陆续推出提高核酸检测能力的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据数据显示,华大基因新冠检测产品已经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在海外运营“火眼”实验室超过80个,主要承担新冠疫情的病原微生物检测业务,极大地解决了各地区新冠病毒检测通量不足的问题,为高危人群的排查、保障阴性人群正常生活及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科技保障,真正做到将“中国经验”和“中国标准”向全球输出。

华大基因新冠试剂盒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

  面对此前受到全球关注的三个新冠变异毒株——谱系B.1.1.7(首先在英格兰发现)、B.1.351(首先在南非发现)和P1(首先在巴西发现),华大基因已开发出可鉴别B.1.17、B.1.351和P1突变株的检测试剂盒,并仍在持续监测新出现的各类突变株。

  从非典到新冠,华大基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的沉着与冷静,来源于二十余载的技术积累。从破译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到第一时间完成多款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从快速提高产能、取得全球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资质,到推出“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助力全球规模化检测,无不考验着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研发创新方面的技术积累。如果说十七年前参与抗击非典是华大在行业的崭露头角,那么十七年后华大的抗击疫情可谓是大放异彩。

  董秘徐茜在采访时提到,新冠疫情不仅带来了核酸检测,也更加凸显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唤醒了大家对防大于治的公共卫生理念,让其真正深入人心。未来,“火眼”实验室将作为重要的商业化切入点,通过结合各地特点进行深入探索,逐渐向常规业务转化,在与当地医疗机构及公共卫生系统共同联手的基础上,推动“火眼”实验室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等领域“开花结果”。

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气膜版)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

疫情是生命科学的一场“文艺复兴”

  如果说在过去的数年内,资本市场总是用“基因测序龙头”的标签来评价华大基因,而此次新冠疫情,既展现了公司IVD领域多组学、多技术平台的优势和潜力,出色的业绩也能够对常规业务赋能,扩大了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为未来更广泛的布局打下基础。

  作为业内少有的深耕传感染疾病二十余载的企业,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华大基因凭借快速研发、资质申报注册、规模化检测等综合优势脱颖而出,业绩大幅增长,正是公司在感染防控领域厚积薄发的结果。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新冠疫情的爆发或许将是加速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导火索”。

  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一方面会成为历史、学术记载与国民记忆,一方面也是影响行业格局和路线的外部因素。公众意识遇到诸如非典、新冠这样的突发事件时也会发生调整改道。

  董秘徐茜认为,新冠疫情就好比是生命科学的一次“文艺复兴”,推动大家主动去了解病毒、核酸检测。在此之前,大众对于基因组学的了解相对较少,这也是华大基因一直以来积极推动科普工作,致力于提升大众认知的初衷。“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行业发展健康、繁荣了,身在其中的企业才会迎来黄金期。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上看,科技的光芒总是会穿透疫病的迷雾。如果说农业时代核心资源的是土地,那么生命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就是基因。以基因信息为代表的生命大数据是精准医疗的基础,也是健康医疗的核心。

  董秘徐茜指出,华大基因目前已经做到了在上游设备、试剂、检测技术等方面的自主可控,并也通过降低检测成本使大众更有意愿使用各项检测。相信在这一系列的战略组合之下,有望更快建立一个人人可及、人人可享的基因科技产业化成果的服务体系。只有基于真实检测数据的不断积累,通过真实表型来不断验证,才不断会有新的发现。而这,正是华大基因多组学战略布局的远见。

  伴随着人类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华大基因未来将会向出生缺陷的防控、肿瘤、传感染、慢性疾病等研究领域纵深迈进,将“以治疗为中心”转化成为“以预防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努力当好人类卫生健康领域中的“实干家”。

“产学研”一体化带领行业开启“开挂”模式

  1999年,华大从“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项目起步,到第一个中国人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从开展水稻基因组项目,到成为国家首批基因检测临床试点单位,再到率先以600美元的价格引领业界真正进入了百元基因组时代,华大在生命科学的“无人区”里不断砥砺前行,带领国内生命科学行业“一路开挂”。

  一路走来,华大基因对于追求“造福人类”的愿景始终未变。“基因造福人类”既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需要独特的经验模式来实现。基因造福人类并不止步于精准医疗的实现,以基因科技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才真正具有造福人类的巨大潜力。

  华大基因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一直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创新发展,将“创新科技”和“民生造福”作为核心发展纲要,并与产业链各方建立了广泛的合作。随着我国的精准医疗、精准健康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今后华大基因的医学科技创新之路又在何方?

  董秘徐茜对此作出了解答。未来,围绕精准医学方面的创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临床医学检验应用在技术底层相通,研发投入具有协同效应,有利于最大化投入产出比,有效保障了在持续高研发投入的同时仍以较高经营水平保持盈利增长。在立足技术先进、配置齐全和规模领先的多组学产出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注重研发投入,不断推进技术突破,推动产品升级,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二是模式创新。“火眼”实验室采用工程化模式大幅提升了全球各地的核酸检测能力,正是公司模式创新的典型应用,特别是“气膜火眼实验室”因其独特的创新性,兼顾设计美感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实用要求,斩获了红点奖、至尊奖等8项设计大奖,也是中国企业抗击新冠疫情的全球创新典范。此外,公司首创民生项目的大人群筛查模式,推动基因科技惠及更多大众。

  目前,华大基因的业务涵盖当前精准医学的主要应用,包括生育健康领域、肿瘤防控领域、病原感染检测领域,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境内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500多家;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3000家,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主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以生育健康业务为例,华大基因在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控各领域均建立产品线。截至2020年年底,华大基因生育产品临床检测累计服务超过1500万人次,已完成超过84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同时,华大基因深耕单基因遗传病检测领域,为超过6.7万名患者提供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检测,为超过23000名患者找到致病/疑似致病变异。

  华大基因有个词叫“三发三带”,也就是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在生命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基因技术将在“健康中国”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凭借着自身优势,华大基因也将继续履行“健康中国先行者 ”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服务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做时代的先行者。

  后疫情时代,华大基因以技术实力+全产业链深耕+全球布局实现升维,在“造福人类”的远大愿景中,将继续释放自身价值。

“三好”文化是人才战略的“指南针”

  如果说技术储备是形成华大基因竞争力的第一维要素,那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则是造就华大基因稀缺价值的第二维要素。人才与技术的积累,叠加产业积淀,华大基因成为行业中的稀缺样本,不仅覆盖全产业链、全应用领域,华大基因更是全球屈指可数的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和精准医疗服务运营商。

  通过回顾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华大基因虽是国内最早进入基因测序领域的公司之一,但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却具有年轻化的特点,整体积聚了一批高学历、高专业水平的年轻化优秀员,作为我国基因测序领域的奠基者,引领了行业人才标准。随着华大基因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持续推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面向全球的多能性人才队伍也成为了华大人才战略的核心目标。

  董秘徐茜表示,目前,公司已汇聚了多国优秀人才,为促进深入洞察国际市场需求,提升国际化视野,拓展全球业务市场空间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基因科技属于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知识壁垒相对较高,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高学历人才,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顺应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把握市场脉动,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方向。华大基因始终坚持大目标为导向,吸引与团结“基因科技造福人类”道路上的同行者,践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文化,做生命时代的引领者。

质量为先,打造“以人为本”的生命经济体

  过去的几年,我们见证了诸多技术的变革和测序规模的增长,中国基因科技行业已经驶入快车道,并逐步超越欧美,开启领先世界的步伐。正是因为基因科技行业本身是知识、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导致其产品技术含量要求高、产品开发周期长。在生物医药行业的“钢索”上行走,企业发展注定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质量为先”才是长远发展的“四字真经”。

  通过二十年来的浇灌与栽培,曾经的华大基因已经从一株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2020年,华大基因新增获授权专利58项,新增专利申请83项。截至2020年底,公司拥有的已获授权专利共计447项,软件著作权共计685项。

  从参与基因项目到实现引领行业发展,华大在成本和技术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更推动中国在基因产业实现“质的飞跃”,并凭借多年积累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成果,让中国在基因科技领域获得学界和业界的认可。

  董秘徐茜指出,“生物医药企业直接从事与人健康相关的业务,质量体系和行业标准的建设十分重要,如果做不好可能会对企业经营带来重创,做好了则会收获更高的品牌溢价。”

  在基因测序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华大基因作为科技企业将如何保持自身的优势?

  “高科技企业必然是高效率企业”,董秘徐茜表示。在测序成本持续降低,数据量急剧增长的未来,华大基因将推动精准医学技术及检测平台的全球本地化,通过民生信息化平台,助力各地医疗系统逐步形成精准医学网络,并促进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

  作为基因检测行业的巨头,华大基因高度重视质量管理,视质量如命脉,坚持“引领行业需先引领质量”,严格恪守“公正、科学、严谨、准确、及时”的 质量方针。华大基因是少数在基因测序领域覆盖生育、肿瘤、感染、 多组学大数据业务,并同时具备CAP、CLIA、ISO 15189、ISO/IEC 17025、ISO/IEC 27001、ISO 13485、ISO 9001、ISO 14001 和ISO 45001等全面资质的机构。

  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上,华大基因也身体力行,站在行业队伍的前端。为推动先进基因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出生缺陷防控、肿瘤精准诊疗和传感染疾病防控,华大一直在努力推动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标准“走出去”。为此,华大积极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的方式推动先进标准在国际的应用推广,并建立了华大基因标准认证评价体系——BGI-CSP。董秘徐茜介绍道,截至目前,华大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200多个联合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导入运行该标准体系,同时利用该评价模型对标准体系的运行成效和实验室检测能力进行了评估和认证,用标准助推全球精准医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华大基因埃塞俄比亚联合实验室

数据来源:新华网

  虽说基因科技行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间也注定充满了困难和曲折,但最的结果是确定无疑的。基因科技的进步少不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以及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家。既要坚守质量标准,又要把握技术门槛,是华大一直在思考和坚守的企业内涵,“做老百姓也能做得起的基因检测”是华大基因“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观的真正奥义。

“显微镜”和“望远镜”二者缺一不可

  在监管日益趋严的大环境下,董秘作为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守门人”,如何才能在资本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得以生存?

  作为生物医药行业资深董秘,徐茜认为,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强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不断促进公司合法合规经营,才能为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保驾护航。

  同时,董秘也是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桥梁”。要敏锐洞察市场和行业变化趋势,对内助力完善公司的产业布局,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对外保持开放沟通,向市场传递企业长期发展价值。

  “守门人”考验的是勤勉尽责和专业细致的能力,“桥梁”则更加考验战略眼光。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董秘,“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作者:袁新韫,见习研究员李书婷 编辑:朱益民)

袁新韫

资深研究员

资深研究员、21资本评价负责人(21世纪金牌分析师评选、卓越董秘评选等),关注资本市场动向。邮箱:yuanx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