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8-20 05:00

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市场经济体系。

来源:南财音频

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事实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曾明确提出,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创造更好发展环境促进社会性流动,主要是避免出现阶层固化以及马太效应。

在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后,做大蛋糕的速度就会相对慢下来,劳动力的流动也可能会显著放慢,具体表现为农民入城与城市化速度放缓。理论上讲,经济增量变小可能会导致社会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则往往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让分配的不平等性显化,假如“强者”本身主要依靠资源和阶层优势,就会阻挡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这不仅有失公平,也会妨碍效率。

阻碍社会性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住房。住房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资产,对于刚进入社会的低收入群体而言,如果家庭没有支持其购房的能力,那么这个群体的收入将主要用于租房,自身也很可能一直是无房者,这不利于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因此,为进入城市的低收入者提供廉价的固定的公租房是最为紧迫的议题。当前住房问题不仅影响婚育、消费,更是阻挡更多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影响公平与效率的关键因素。高考一直被视为中国最公平的制度。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与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分配逐渐出现差异,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差距也开始拉大,富裕家庭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以及校外培训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农村以及城市贫困家庭则会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竞争导致的教育成本提高,很可能将加强阶层固化现象。因此,当前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降低校外培训的大规模竞争,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是有必要的,但仍需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破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农民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大量农民工返乡,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的压力加大。事实上,一些外卖员、快递员等灵活就业的新一代农民工依然像父辈一样缺乏社会保障,离实现市民化还有较大距离。只有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才能保持劳动力转移以及继续提高城市化率的势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消除腐败,打击垄断,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可以避免产生诸多精英利益集团并避免他们抢占更多社会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严厉打击腐败,消除权钱勾结的土壤,避免形成新的特权阶层,但是在个别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圈层化现象,比如学术腐败等。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改革,阻止精英集团垄断权力与资源,这可以有效地降低阶层固化风险,畅通向上流动通道。

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关键还是要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造成了社会普遍更为重视走高考的“独木桥”,继而进入体制内或在国企、跨国公司等工作。在经济规模性增长阶段,一些企业不太关心标准化、专业化发展,而是关注营销和市场占有率,对员工的专业性要求较低。这种粗放式发展的状态在进入增速换挡期后面临转型压力,非专业化的生产和管理在竞争中往往缺乏效率。

事实上,粗放式发展模式会影响员工的专业化程度,当大部分从业者不能创造更多价值时,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效率,也会阻碍员工的阶层跃迁。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积极正向的激励机制,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与基层人员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性流动空间。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家长们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这主要源于目前职业教育专业性不足,从业上升通道较为有限。只有企业专注本行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才能提高竞争力,专业性人才的价值才会体现,促使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更加尊重,从而为更多的普通人在更多的职业范围内提供畅通向上的流动通道。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