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个人信息保护法企业合规启示报告》5:金融账户纠纷可由金融法院集中管辖

合规科技张雅婷,王俊 2021-08-24 19:12

聚焦司法领域影响。

8月20日,《个人信息保护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纵观《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路程,走过近二十年。这期间,互联网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来到。伴随着高频、高速、高密度的数据交流传输,作为原材料的个人信息滥用问题相伴而至。

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呼声越来越高,急需一部专门法律定分止争。《个人信息保护法》千呼万唤使出来。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合规科技研究院长期关注个人信息保护议题,持续跟踪报道立法进程、监管动态、公众呼声。借《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之际,推出解读报告《个人信息保护法企业合规启示报告》。

该报告分为上下篇,上篇《个人信息处理新变局》梳理立法路径与模式,聚焦个人信息处理逻辑的转变,下篇《企业合规风险研判》则将目光放到企业合规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新的信息处理机制在数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报告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辉指导。

本篇报道为报告下篇的拆解报道,聚焦《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司法领域产生的影响。

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公益诉讼新领域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十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法律层面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

相较二审稿,此法条对提起诉讼的主体新增“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衔接,增强了社会参与力量。对个人信息公益诉讼的形式予以确认,扩大个人信息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更好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益。

公益诉讼制度见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其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个人信息维权案件中,由于案件的专业性、举证能力等限制,用户维权难度很高。通过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范围,能够让用户摆脱维权中的弱势地位,对保护个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曾介绍,最高人民检察院2020年9月出台《关于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网络侵害领域的办案重点。检察机关通过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督促协同相关行政机关严格执行监管措施;通过办理民事公益诉讼包括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增加侵权责任主体的违法成本。

近年来,各省市已开展个人信息保护案在公益诉讼中的运用。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检察院2021年1月对一起个人信息保护案提起了公益诉讼。该案是《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透露将突出办理全国性、有影响力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截至5月,有19个省份明确要求检方积极稳妥开展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7月,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公布了4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的典型案例。

检察公益诉讼外,多方力量也参加其中。针对人脸识别相关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21年7月颁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从民事公益诉讼的角度规定了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的行为符合《民事诉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时,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金融账户纠纷可由金融法院集中管辖

金融账户被《个人信息保护法》纳入为敏感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护,基于公益诉讼的规定,考虑到金融领域个人信息处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专业性,且涉及主体众多,因此个人信息中涉及金融数据收集、存储、确权、使用、转让、处置、清算产生的纠纷,可由金融法院这类专门法院集中管辖。

8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法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通知》明确,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各级检察机关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时应当突出重点、从严把握以下方面: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殊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应当严格保护;儿童、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军人等特殊群体的个人信息需要特别保护;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消费等重点领域处理的个人信息,以及处理10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个人信息应当重点保护;对因时间、空间等联结形成的特定对象的个人信息加强精准保护。

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建议:

1、加强内控工作

企业应提高对自身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合规性的关注程度,除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之外,还有《民事诉讼法》《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

2、建立良好的用户沟通机制

企业面对公益诉讼的压力比个人发起的诉讼更大,几乎很难胜诉,最好的结果是和解。因此,企业应及时排查用户可能面临的各项风险,注意到可能或已有不法分子利用企业产品或服务企图侵害用户权益的情况下,对用户进行明确的风险提示,提供投诉与举报机制,完善客服体系,健全反馈机制。

3、梳理明确举证责任

《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举证责任的明确,也为企业开展合规工作时需要固定的证据提供了目录。在前期的合规工作中就应当考量相关措施能否作为证据在法庭上进行使用。

(作者:张雅婷,王俊 编辑:曹金良)

张雅婷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