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三调”数据公布:全国耕地19.18亿亩,符合耕地保有量目标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实习记者王语嫣,李莎 北京报道
2021-08-26 15:56

耕地数量仍控制在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内。

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生王语嫣 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8月26日,自然资源部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较“二调”时减少1.13亿亩。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广华介绍道,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

此外,数据成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总体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

    据自然资源部介绍,“三调”历时3年完成,和往的土地调查相比,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和提升。比如在内容方面,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三调”将“湿地”调整为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并列的一级地类。在技术方面,“三调”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而“二调”时主要用的是2米分辨率的影像;并且,“三调”查清并汇集的调查图斑数达2.95亿个,比“二调”时的1.45亿个增加了一倍多。

全国耕地19.18亿亩

“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据自然资源部介绍,国务院2017年印发公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确定到2020年的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8.65亿亩,2030年的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8.25亿亩。从全国层面看,我国目前的耕地10年减少1.13亿亩,但数量仍控制在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内。

王广华介绍道,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从过去10年间的地类转换情况看,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

王广华表示,耕地流向园地等农用地中,有的破坏了耕作层,有的没有破坏,“三调”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标注。目前,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部分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要付出经济和社会成本。”王广华如是说。

但王广华也提到,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具体来看,王广华提出五点工作要求,包括合理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目标、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定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等。

王广华针对永久基本农田强调,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增长与用地需求相符

“三调”结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时,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

王广华对此解释到,“总体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

但另一方面,王广华表示,当前,我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从“三调”数据看,城镇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村庄用地总规模达3.29亿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潜力较大。

王广华强调,“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决定了土地供需矛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着力提高用地效率。”

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工作重点:

一是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城镇建设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之内。

二是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推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盘活农村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新上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应努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是推广节地技术,培育节地模式和节地典型。

(作者:实习记者王语嫣,李莎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