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上市军团”加速扩容:东莞1年新增17家上市企业,广深上市企业总量超500家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东莞报道
2021-08-27 14:51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8月26日举办的资本市场“东莞板块”扩容提质新闻发布会上,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刘建俊表示。

作为制造业重镇,近日东莞市接连发布《东莞市推动企业发展利用资本市场扶持办法》和《东莞市推动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鲲鹏计划(2021 年-2023 年)》,再出“大招”推动制造业企业深度对接资本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机制的基础上,东莞此次再度提高上市企业奖励标准,包括提高企业上市奖励最高至900万元,提高上市公司迁入奖励最高至2000万元,新增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奖励最高500万元等。

作为广东“第四城”,东莞市场主体总量超139万户,上市后备企业存量充足,2020年共有17家企业(含科创板企业7家)在境内外上市和过会,创历史新高。2021年,东莞已累计新增A股上市企业7家,与佛山并列全省地级市首位。

整体来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其中广州和深圳上市企业(沪深证券交易所)总量突破500家,约占广东省总量的6成。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分布更为集中,城市发展梯队化明显。

东莞1年新增17家上市企业

“东莞上市、上市后备企业以制造业行业居多,位于产业链中上游。在45家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发展优势明显,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电器设备等行业,其中制造业上市公司38家,占比达84%。”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叶淑晶表示。

在增量方面,2020年东莞共有17家企业(含科创板企业7家)在境内外上市和过会,创历史新高。为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对接,此次出台的《东莞市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扶持办法》(简称“《扶持办法》”)再次加大对东莞企业上市、融资的资金奖励力度。

具体来看,《扶持办法》将企业上市前奖励由原来的20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上市后首发融资奖励最高限额由原来的500万元提高至600万元,即企业上市后领取最高奖励达900万元。外地上市公司迁入最高奖励由原来的1000万提升至2000万元。

与此同时,东莞各园区、镇街也配套出台针对辖内企业的上市奖励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叠加申请市、镇街(园区)两级奖励,如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对企业上市最高奖励均为1700万元,叠加市级900万元奖励,企业上市最高奖励可达2600万元。

“综合对比其它地区的资本市场扶持政策,在奖励力度方面,从目前收集掌握的情况来看,东莞在市级层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叶淑晶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同为制造业大市,佛山近期也在加快培育资本市场后备军。据悉,目前佛山已建立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区、镇三级上市扶持体系,佛山企业完成上市最高可申报扶持资金29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全面提高奖励力度外,《东莞市推动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鲲鹏计划(2021 年-2023 年)》(简称“《鲲鹏计划》”)也针对区域行业布局提出明确战略目标。

《鲲鹏计划》提出,力争到2023年,东莞上市公司涵盖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到2023年,着力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形成1家市值800亿元以上、3家市值200亿元以上、10家市值10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梯队发展队伍。

“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资本市场成熟与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林海川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在推动上市公司“东莞板块”数量壮大的同时,要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治理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针对东莞存量上市企业,林海川坦言发展空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东莞通过政策鼓励园区、镇街整合土地资源,设立上市公司产业园,集中解决上市用地需求,将有效缓解上市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方面最主要的瓶颈。这些对东莞的上市公司围绕主业扩大投资规模,将发展动能留在东莞是十分利好的政策。”

广深上市企业总量超500家

东莞加码探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进程的缩影。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金融+”十大工程,推动金融与贸易、消费、科技、高端制造、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海洋、文化、民生、生态等融合发展,进一步强调发挥好金融之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血脉”和支撑作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其中广州和深圳上市企业(沪深证券交易所)总量突破500家,约占广东省总量的6成,接近江苏和浙江全省上市企业总量。

1.png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辖内汇聚深交所、港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以及广州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基础设施平台,为企业融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除广州和深圳等“第一梯队”城市外,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辖内上市企业数量均在50家以下,各区域金融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以佛山和东莞为例,同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和东莞经济形态趋同,2020年GDP规模也在万亿左右,目前辖内上市企业分别达到46间和45间(沪深证券交易所),数量不及广州、深圳等头部城市的一半。

相比之下,长三角城市群上市企业分布则相对更为均衡。除上海“独领风骚”集聚403家上市企业外,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新一线城市辖内上市企业数量均在100-200家区间内,无锡、绍兴、合肥、常州等城市辖内上市企业数量也都超过50家。

然而在增量方面,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深圳已有30家企业登陆A股,广州有8家,东莞和佛山分别有7家,暂时并列广东省第三。与佛山经济体量相近的宁波和无锡今年以来新增A股上市企业各为8家,济南、合肥年内境内上市的企业各为5家,长沙、南通各为4家,郑州和泉州则分别为2家和1家。

《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大湾区和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粤北生态发展区金融发展均作出明确规划,提出着力完善区域金融发展布局,力争有效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推动区域金融平衡发展。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编辑:杜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