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连线|专访平安资管香港副首席投资官张龑: 监管政策为长期“催化剂” 港股科网股现逢低买入时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丽娜 香港报道
2021-08-27 20:14

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十二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其实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进入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丽娜 香港报道  自7月中旬以来,港股科网股经历了短暂的恐慌性抛售潮后,机构投资者亦开始逢低买入港股。

“市场估值其实现在也下来了,好多公司现在已经到了比较低的一个点位,政策风险、估值风险都已经得到了比较有效的释放。所以从这个时点来看,作为一个比较长期的机构投资者,我们觉得市场上还是有蛮多机会的,”平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副首席投资官张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坦言。

他表示,平安资产管理在香港市场的投资前景依然十分乐观,“那我们公司本身大概在香港这边股票的配置大概就已经有百亿级别,那如果从整个集团来讲的话,已经达到上到了千亿级别,所以其实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在港股的投资,在接下来的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会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收益。”

今年7月,港股市场“跌跌不休”,恒指和国企指数分别下跌9.9%和13.4%,其中被称为“港版纳斯达克”的恒生科技指数在7月27日暴挫7.97%,创下指数成立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经历暴跌后的港股市场科技板块估值已接近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过去30年,恒指单月大跌超过10%的发生过大约十几次,历史数据显示,在接下来12个月,恒指会有大概12个%的升幅。目前这些政策总体来说,对于大的互联网,以及大的蓝筹股,其实都是一个比较好的长期催化剂,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十二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其实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进入点,”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恒生科技指数周中曾大幅反弹,8月24日大涨逾7%,创下该指数推出约一年来单日涨幅第二高的纪录。然而,截至8月26日收盘,恒指最终收市微跌7点报25407点,连跌三日。大市全日成交1289.19亿港元,创下两周以来最低。

监管政策尚未出尽?

21世纪:中概股是当下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这一轮的这个监管风暴之后,市场做出了非常剧烈的反应,你如何解读这个政策背后的信号?

张龑:过去一个月,在香港也好,美国上市的ADR也好,都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震荡,从监管力度来说,在过去一个月还是比较大的,7月份香港市场大概跌了接近10%,这是在过去5年之中,单月跌幅是最大的一个月。总体来讲,监管对这个市场有一些冲击,包括信息安全、对贫富分配的重新定义,然后也包括了中美之间的一些博弈,都在7月份集中得到了体现,尤其是7月下旬密集出台的一些监管的政策,还是对市场有一些冲击。我们看到中资主要是从南下到香港市场的资金,在过去的几周基本上都有一个净流出。一些大的外资机构投资者,对香港市场,尤其是互联网(股票)有一个重新的定义,重新的估值判断。目前来讲监管政策似乎还没有出尽,同时也反映在了这个预期的估值上,所以大的一些互联网包括医药、消费这些年初涨的比较好的一些板块,最近都受到了一些压力。

21世纪:海外投资者对在海外上市这些中概股以及一些互联网的龙头的企业,他们的整体看法发生哪些变化?

张龑:看法有短期和中期两种,这个短期还是比较看空的。我们其实也接触了很多的一些大的海外的机构投资者。总体来说,对短期尤其今年年内接下几个月,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些政策尤其是某些行业,比如说游戏占比较多的一些公司,受到强监管的,受反垄断政策影响的这些公司,短期之内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年初的时候,由于市场预期比较好,上市的这些公司的估值当时是打得非常的满,在最近这一轮的调整下,估值回归理性。这几块在短期都会有一个释放,同时影响到了整个市场。

现在说恒指在25000多点,相对于年初来说已经跌了五六个百分点了,但是我们觉得这个点位可能在短期之内会保持。但从中期来讲,在过去30年,恒指单月跌幅超过10个点发生过大概十几次,可能接近20次,平均在接下来12个月,恒指会有大概12个点左右的升幅。目前这些政策总体来说,对于大的互联网,以及大的蓝筹股,其实都是一个比较好的长期催化剂,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12个月或者说更长的时间,其实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进入点。

建仓医疗、新能源、消费

21世纪:你之前在外资包括其他机构也就是管理了很大规模的基金,作为基金经理,最近你们对投资组合做了哪些调整?

张龑:在这样的这个市况之下,一般机构投资者的话尽量还是以稳健为主,就是不需要去对自己的投资组合有大的变动。当然如果如果有比较多的现金,现在的配置时点可能是比较好的,但是本身就已经是满仓的情况下,我们一般在市场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其实不会做特别多的调整。那举个例子,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挪威政府养老基金,前十大持仓里大概有300多亿元的腾讯,我相信他们应该不会做一个很大的调仓配置。除非基本面会有一个根本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否则那在市场波动的时候一般还是保持稳健。从长期来看,在港股这这边赛道比较好的,我们想要持有的,包括医疗、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以及跟消费有关的一些赛道,这是我们看好的长期的,就相对于A股来讲比较稀缺的一些投资标的,我们希望能够慢慢的把这些头寸给建起来,目标是实现长期的稳定回报。

21世纪:你刚提到的挪威主权基金,包括淡马锡,他们前五大持仓里面或者前十大持仓里面,依然会有中国科技股龙头。你认为放到历史长河之中,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反而是一个好的长期配置时机?

张龑:我相信应该是后者。过去十几年或者二十年,这些大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像淡马锡,这些都是非常早期就已经投资到中国的一些特别好的头部企业,他们其实已经尝到了过去十几年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对这些企业,给他们的一个非常好的收益。从长期来看,对中国发展(前景)的认可,包括对中国头部企业的认可,我觉得是不会改变的。当然短期来讲,有一些公司尤其是一些基金公司,因为他们受到了买卖的限制,尤其是投资人对净值波动的接受程度,可能会对基金带来一些赎回,被迫的要赎回或者说减仓对中国股票的投资。但是一些大机构,整体对中国的互联网,以及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包括对中国消费医疗这些有发展的行业,还是非常看好的。

21世纪:从港股的投资策略来看,投资者应该如何部署反弹?

张龑:我们对这个监管特别强调,或者对某些上市公司产生比较重要影响的,我们会减仓或者避免这些公司。其实我们在今年一二季度其实都已经做了很多了,那比如在线教育,到二季度我们就已经没有任何持仓了,所以其实我们对市场还是有一个比较不错的预判。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希望专注一些长期的赛道,根据这些理念提前去布局,然后尤其是在市场不是特别旺的时候,提前布局是一个比较好的时点,希望能够在市场低点的时候,看到其他投资者看不到的一些好的长期投资机会,然后来进行配置。

21世纪:在当前市况下,你怎么看中概股的投资前景?

张龑:我们对中概股长期还是比较看好的,那我们自己本身也在中概股,尤其是香港市场做了很多的布局,我们公司本身大概在香港这边股票的配置大概就已经有百亿级别,那如果从整个集团来讲的话,已经达到千亿级别,所以其实我们对港股的投资是非常有信心的,在接下来的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会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收益的。长期来看,我们也在超配股票,超配的最多的还是香港的股票,因为我们觉得港股这边有非常多的好的投资标的和机会。

编委:于晓娜 

编辑:李莹亮

记者:朱丽娜 

监制:向秀芳

剪辑:李  群 

字幕:李  群 王樱桦(实习生)

海报:李  群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朱丽娜 编辑:李莹亮)

朱丽娜

记者

21海外版资深记者,关注香港财经、科创、大湾区所有好玩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