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 ——专访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

中国企业公民论坛2021-09-02 21:50

国家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和推动。

文:华钧

导语:国家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和推动,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为此专访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先生,分享乡村振兴中的挑战与思考,期待与合作企业一起,进一步创新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在过去几年的脱贫攻坚事业中表现活跃。该基金会与不少企业进行过深入的合作,共同发起和实施了一些成功的扶贫公益类项目。

      可以预见,中国扶贫基金会将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未来的乡村振兴之中,那么,未来当如何应对乡村振兴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如何与企业开展合作,从而更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振兴,这些都是值得中国扶贫基金会认真思考的问题。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为此专访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先生,请他谈谈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思考,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的规划。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任务更为艰巨,目标更为宏远,因而将更具有挑战性,中国扶贫基金会如何认识这一挑战的复杂性?

      刘文奎: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乡村振兴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中国扶贫基金会认识到,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团队能力,拓展工作视野,补齐业务短板,增强“三农”领域理论学习和探索实践。

      同时,我们将积极响应现在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大政方针,结合我们的特长和经验,在继续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聚焦欠发达地区,瞄准低收入人口,所有的工作和项目设计都会着眼于促进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了不少成功的扶贫类公益项目,如百美村宿、善品公社等,这些项目在过去的脱贫攻坚过程中产生了很好的成效,未来你们是否有计划对这些公益项目进行相应的创新升级,从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目的?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30年来大部分工作都是针对农村的贫困问题,所以在这30年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包括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包括产业扶贫、百美村宿、善品公社等,在乡村振兴阶段,我觉得这些项目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有机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乡村振兴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从有到好、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会突出三个注重,第一是更加注重人的内生能力的培养;第二,项目的实施将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我们的指导思想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未来的项目会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提的大政方针,结合我们的特长和经验,我们将集中在三个大的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具体有五大振兴,第一个就是产业振兴。在这方面,中国扶贫基金会经过20年的探索,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模式,所以,未来产业振兴是我们要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我们会以项目来带动,然后再加上人才培养,形成两轮驱动机制,在这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个方向是生态宜居。这方面我们将整合过去的项目,包括救灾减灾防灾,让社区更安全;援建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等,让乡村更便利;推动蚂蚁森林等环保项目,让乡村更美丽。

      第三个方向是人的发展。五大振兴里人才振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深化开展童伴妈妈项目、顶梁柱项目、养老项目等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项目;另外以教育项目、健康项目、就业项目来瞄准人的发展。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社会公益组织在与企业合作开展扶贫公益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充分地发挥企业的优势,从而保证公益项目的成功运营,在这方面中国扶贫基金会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刘文奎: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明确方向。要根据企业捐赠资金、投入精力以及公益投入的意向和需求,明确任务,制定具体的项目,例如互联网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并立足实际情况,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设电脑教室以及网课系统等。

      然后是选准参与渠道。要根据公益项目的内容选择合作伙伴,通过有效的渠道开展工作,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与星巴克合作的“共享价值”咖啡产业扶贫计划,就是确认任务目标后,精准地选择参与渠道,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最后是发挥自身优势。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有渠道的发挥渠道优势,有技术的发挥技术优势,有资源的发挥资源优势。例如百胜中国通过开放企业遍及全国的线下门店渠道,与基金会合作开展“捐一元”公众筹款项目,通过餐厅服务员向消费者劝募的方式筹款等。

      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不断取得进展,企业在参与公益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我们也关注到了这方面的一些变化。

      比如从注重过程到注重结果的变化。原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多的是注重过程,可能不太关注结果。随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提高,也逐渐开始注重公益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给受益人带来的改变等,也就是更加重视公益项目的效率和效果。

      二是从注重硬件建设到注重能力建设的变化。以前企业更喜欢修桥、铺路、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类的公益项目。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升级、社会问题及需求的变化,企业关注的重点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注重对受益人及受益群体“软实力”的提升。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开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发展类项目,培养更多“会修路的人”。

      三是从注重补短板到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变化。以前开展的公益扶贫项目,更多的是受益地区“缺什么给什么”的模式,主要以直接援助的方式进行。现在,企业通过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让受助群众能够发挥自身能力、整合更多资源,用长效机制摆脱贫困。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未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中国扶贫基金会也同样会与很多企业进行合作,鉴于乡村振兴的挑战更大,对于如何与企业进行合作,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你们是否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思路和举措?

      刘文奎:企业通过捐赠,带来了脱贫攻坚的增量资金。我们统计过,企业捐赠占基金会总体捐赠60%左右,占比较大。例如中国民生银行、中国一汽、中国三星等企业每年都有大额的捐赠。正是这些捐赠企业的高度信任、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业务发展才能实现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

      未来,乡村振兴会带来更大的挑战,但好在我们过去多年与很多企业合作,也积累了不少公益扶贫项目运营的的经验,对于企业和我们基金会而言,过去的一些好的经验未来都要继续运用。

      比如,一些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扶贫项目创新。多年来,基金会和企业共同发起了许多创新的品牌项目。

      基金会与中国三星、中国民生银行、中石油等企业发起的百美村宿项目,通过探索全新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致力于搭建乡村和外部连接平台,重估贫困村价值,创造以村为本的发展机会。以村民合作社为依托,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要素,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苹果公司等企业发起的善品公社项目,通过在全国贫困农村地区支持小农户组建合作社抱团合作,通过品控管理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新零售等多种渠道有序链接市场、培育地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以此通过市场的力量支持小农户组织合作能力、品质生产能力和市场对接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可持续脱贫。

      还有一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与基金会联合搭建“人人公益”的平台。比如,基金会与沃尔玛共同发起“你沃一起,为爱加餐”活动,利用企业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以企业员工向消费者劝捐的形式,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持续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另外,基金会还与苏宁、中航信托等企业合作开展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倡导和动员公众以实际行动支持公益。

      今后,我们将与合作企业一道,进一步创新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在产业振兴,生态宜居和人的发展三大方向,我们都期待着与更多的捐赠企业开展合作,动员更多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公益。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是什么?为了顺利地过渡到乡村振兴阶段,你们计划或正在做些什么?

      刘文奎:现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肩负的重点工作,是实现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多实践多探索多创新新的项目,使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大化。一手巩固脱贫成果,一手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目标长远,也要坚持到底。

      为了顺利地过渡到乡村振兴阶段,第一,中国扶贫基金会很早就认识到了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性,不论是一开始的中和农信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还是善品公社电商扶贫项目,或是四川省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农村家庭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意愿,引导农户由“被动扶”向“主动兴”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村民和基层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善品公社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

      第三,项目目的设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品的质量好,才能获得市场认可,然后真正的赚钱,赚钱的项目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直秉持需求为本的理念。我们根据欠发达地区以及低收入人口的需求设计项目,现在的工作重心从资源导向变成了需求导向,更加关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从促进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作者: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

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官方账号

《21世纪经济报道》于2003年在中国率先引入“企业公民”理念,并于2004年发起主办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在各界人士支持下,借助每年内涵丰富且颇具前瞻性的主题讨论,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商界领袖的参与,成为当下企业管理及企业社会责任(CSR)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盛事之一。中国企业公民优秀案例征集同期举办。 项目咨询:张女士:010-59540809 案例提交:zhangx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