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 赴港IPO热潮持续,新经济公司集资额占比达九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朱丽娜 香港报道
2021-09-02 18:59

香港IPO的基因已经改变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丽娜 香港报道 在经历了短暂的淡静后,香港IPO市场重拾活力。

“七、八月新股发行的数量相比第一季度有所减少,这只是暂时的情况。事实上,过去一两周上市申请数量非常多,最近10天差不多有20家公司递交了A1上市申請表格。今年下半年新股市场非常旺盛。我们对短期的市场动荡不太担心,企业来港上市的热情依旧,目前我们在审核的上市申请有超过200宗,”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港股二级市场近期出现大幅波动,亦波及了IPO市场。数据显示,今年8月,仅有3家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同时至少有8家公司(包括网易云音乐在内)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但却迟迟未有启动招股。

对此,陈翊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上市规则,发行申请人通过聆讯后,在一段时间内,即A1生效的6个月内,随时可以按需安排招股。企业通过了聆讯而没有开始招股,可能是等待更好的时间窗口,这是企业与保荐人与承销团队的决定。”

发行人热情不减

陈翊庭坦言,在港交所2018年4月推出上市改革以前,审核的申请IPO发行人主要为传统经济公司,“现在我们的申请数量很多,行业也更加多元化,说明香港市场有吸引力,大家都希望来香港上市,这是好事。我们在人手方面也面对一定压力,积极招聘一些相关的专业人才。”

同时,她指出,以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来港上市的公司,通常是一些内地的“巨无霸”企业,“他们的运营模式与传统行业非常不同,我们对这些企业的成绩,以及涉及的风险都需要有更好的了解。我们需要确保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跟上申请的节奏,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对于互联网监管风暴之下,互联网公司是否会加快赴港上市的步伐。对此,陈翊庭坦言:“所有的上市申请人必须符合当地的法规要求,申请人对监管要求必须作出充分的披露,我们也会特别关注相关的风险披露,并无额外的具体要求。虽然近期监管收紧,但并未减退申请人的热情。”

一直以来,港交所因快捷的IPO申请及审批流程而受到发行人的青睐。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7月31日,港交所的IPO数量达到64宗,从收到上市申请至发出首次意见函平均所需18日,而上市前咨询至发出书面回复则平均所需15日。

“绝大部分上市发行人通常在提交预沟通材料((Pre-A1 Submission)之前,会安排会议先进行口头沟通,之后再提交预沟通材料。这让企业可以全面把握交易所的看法,从有效渠道得到进行上市决策的指引,“她表示。

新经济公司集资额占比达90%

事实上,自港交所推出上市改革以来,新经济公司正在重塑香港资本市场。“香港IPO的基因已经改变了,由以前主要针对传统经济公司,现在被新经济公司认可为一个有效的投资平台,这个局面已经打开了,”陈翊庭表示。

去年港交所新股集资金额前十大排名中有7家新经济公司,而2021年前7个月,新经济公司集资金额达到2290亿港元,占比则高达90%。

“很多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会侧重考虑是否有可比公司,有更多的可比公司意味着有更多的分析师研究相关企业,对市场有带动效应,从而吸引更多同类型的公司来上市,”她说道。据了解,截至7月底,已有超过51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其中24家为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

自上市新规生效以来,港交所的生物科技生态圈日渐完善。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73家医疗健康公司(包括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首发集资总额超过2270亿港元。其中,共有36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第18A章上市,首发共募集近960亿港元。

从集资额占比来看,港交所医疗健康板块的行业分布越来越多元化。截至今年7月底,药企的集资金额占比为46%,智慧医疗、外包服务、医疗器械的占比则分别达到23%、18%、9%。陈翊庭透露,越来越多不同创新领域企业计划来港上市,包括括医疗器械、外包服务、诊断治疗、医疗数据和授权商业模式等,生态圈日益多元化。

(作者:朱丽娜 编辑:陈庆梅)

朱丽娜

记者

21海外版资深记者,关注香港财经、科创、大湾区所有好玩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