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家丨李迅雷:从深港合作看跨境金融服务的业绩与提升空间

李迅雷2021-09-03 16:21

深港地区对跨境金融服务有哪些期待?

自去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深港金融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早在去年10月,《意见》中有二十一条措施就已实行,今年以来,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和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相继落地,备受关注的“跨境理财通”也将在近期开始实施。

此次发布的《深港金融合作市场需求问卷调查报告》展现了现阶段居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的新方向,如跨境移动支付的进一步便利化,跨境投资标的范围的进一步拓宽以及相应互联互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等。

从居民共同期待来看,受访者需求集中在提高移动支付和沪深港通便利上。深粤和港澳个人受访者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较为旺盛。在跨境消费场景下,受访者对移动支付便利存在较强需求,都希望提高跨境网购和出境购物的便利性;在跨境投资场景下,受访者都期待沪深港通进一步便利,约一半以上受访者期待扩大标的股票范围。

从居民差异化需求来看,深粤受访者对于基金、股票和保险有着更多需求,更希望沪深港通提高双向投资限额,并且,更愿意选择内资银行办理业务。在跨境金融投资场景下,深粤受访者希望在港澳享受的金融产品是基金、保险和股票,并且期待相关资金可自由兑换。受访者认为沪深港通需要提高双向投资限额和扩大标的股票范围。在办理金融业务场景,近五成受访者更愿意在大陆的银行机构提前兑换港币或澳门币,七成以上受访者在港澳优先选择内资银行办理金融业务。

港澳受访者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更旺盛,人民币存款和理财产品更受青睐,更希望沪深港通降低开户门槛,不过其更愿意选择外资银行办理业务。港澳受访者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更加旺盛,近6成的受访者来内地频率达到每季度一次及以上,高于深粤居民(49.1%)和深粤高净值人群(26.7%)。在跨境金融投资场景下,港澳受访者对人民币存款和理财产品有较高的配置意愿,这与深粤受访者存在显著区别。港澳受访者最希望降低沪深港的开户门槛。在办理金融业务场景下,港澳受访者对中资银行金融服务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近6成以上受访者在内地办理金融业务都倾向于选择外资机构。

在深企业需求主要集中在提高人民币使用,便利跨境支付结算和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从在深企业需求来看,大多数企业认为可以推动人民币在深港澳成为主要使用货币,期待优化跨境金融管理(进一步简政放权)、便利跨境移动支付。受访企业对于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境外上市公司股票和未上市企业股权等跨境金融产品的兴趣相对较高,认为跨境融资是未来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从企业差异化需求来看,综合性、投资型企业由于业务经营多元化以及涉外投融资业务较多,对于资本项目金融开放的期待和需求更为强烈。生产型、外贸型受访企业对于与贸易相关的结算、融资和汇率避险方面的跨境金融服务开放创新更为期待。

金融机构如何满足跨境服务需求?

事实上,各类金融机构立足于自身业务特点,对于跨境金融服务已在积极布局,部分满足了客户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

首先,从银行业方面来看,多家商业银行设计了“支付通”、“融资通”和“服务通”等产品,在香港推出“大湾区开户易”,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和转型升级。2021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 而“跨境理财通”是内地资本账户开放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也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将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7月,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和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进一步落地,此举将增强人民币账户与外币账户的协同管理,更大程度便利企业与个人自主使用与管理本外币资金。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2020年,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28.38 万亿元,同比增长44.3%,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其次,从证券和基金业来看,沪港通及深港通、QFII和RQFII大扩容以及A股纳入国际指数等系列开放举措下,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深化,也将提升A股对于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样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目前,沪港通已包含367支股票、深港通包含522支股票,而标的范围也有望进一步扩大;从成交金额来看,2020年港股通较2016年爆发式增长560%。而QFII、RQFII新规下,国外投资者的准入门槛降低、投资运作更便利,如今国内A 股和债券相继纳入国际指数,未来外资流入也有望加速。

最后,从保险业方面来看,目前已有部分保险机构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外币保单业务、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保障型产品、大湾区健康养老产业、金融科技创新投资基金、跨境贸易、智慧环保建设、创新保险和医疗产业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合作。如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横琴人寿等陆续创新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专属的重疾险、医疗险产品等,产品的设计考虑了粤港澳三地的政策差异问题,包括汇率、税收、监管政策等等,未来专门去香港买保险将成为过去式,更多创新的跨境保险也将不断上市。此外,保险业也将充分发挥其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等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总而言之,目前来看,深港澳地区的跨境金融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1-7月,深圳经常项目跨境收支总额和资本项目跨境收支总额分别同比上升17.0%和74.9%。跨境业务试点创新也走在全国前列。如深圳人民银行2021年以来进一步落地了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和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截至目前,深圳辖区内中信、浦发、招商、中行、花旗、渣打6家银行获批试点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业务,试点银行数量和试点业务规模全国第一。试点业务惠及市场主体。截至7月末,“出口跨境电商直通车”累计业务量1305亿元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全国第一,为出口电商节省手续费约2亿元。

跨境金融服务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不过,结合问卷反映情况与业务实际开展状况,跨境金融服务在人民币支付、金融开放以及网络信息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仍然存在着提升空间:

第一,人民币支付接受度有待加强。

今年1-7月,深圳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78万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深港两地跨境本外币收支中人民币占比54.4%,人民币已成为深港间市场的第一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在深粤接受度高,但在港澳使用的接受程度仍然偏低,说明还具备进一步提升空间,40.1%的受访港澳居民和32.9%的受访港澳高净值人群在本地购物消费时从未使用过人民币,37.8%的受访港澳居民和39.0%的高净值人群仅偶尔使用人民币消费,反映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使用程度仍有待提高。由于跨境消费是居民最常使用的场景,深粤个人受访者希望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港澳使用的便利度以及支付手段的灵活度。

第二,金融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

不仅是金融机构对于进一步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项目金融开放的需求迫切,居民由于投资需求也对金融开放提出更高的要求。白皮书调查显示对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评价相对偏低。主要原因是现有的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政策较多与银行业务相关,证券类金融机构对于开放红利的获得感相对不高。证券类机构认为市场需求并不是跨境创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更多希望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如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最期待证券投资进一步开放,占比分别为87.5%和77.8%,位居所有类型金融机构前两位,分别高出总体64.5和54.8个百分点,期待的具体举措包括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放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跨境业务等。居民跨境投资场景下,对股票、保险和基金等金融产品投资兴趣较浓,对畅通投资渠道需求迫切。受访深粤居民认为沪深港通最需要扩大标的股票范围和提高双向投资限额。

第三,跨境金融网络与信息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境内金融机构越来越多使用SWIFT提供的跨境金融网络与信息服务,对业务连续性、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部分中小银行曾出现与SWIFT网络连接不稳定情况,这影响跨境业务办理。目前,全球已有多家央行作出跨境金融报文本地存储安排,通过建立数据仓库进行合规审慎分析。加快将跨境金融报文信息存储在本地数据仓库得需求也逐渐迫切。由于跨境支付业务交易链条长、节点多,单一机构无法完整掌握业务的终态和全貌等缺陷,既不利于金融机构实时掌握集团内跨境业务的情况,也不利于监管部门开展监管工作。为实现穿透式监管和跨境离岸数据的统筹监测,将跨境金融报文信息存储在境内的相关政策出台确有必要。

(作者李迅雷,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作者:李迅雷 )

李迅雷

专家学者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