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对话|专访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丁己: 政产学研兴澳,助力经济多元,粤澳合作创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特约记者蔡依莹 澳门报道
2021-09-06 21:41

澳门特区政府要带头拟定产学研发展方向,走“政产学研”的道路,由政府直接主导,才能打破重重限制,针对澳门所需和目标,做专、做强、做精、做大,大步向前。

澳门特区政府近年来重视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2021年度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作用,整合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有关科研力量,引进优质项目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重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澳门科创环境与产学研发展起步慢、资源少、限制多、市场小、人才缺乏,种种先天限制条件下,要想迎头赶上,需要格外努力。”近日,澳门大学持续进修中心主任、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丁己教授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专访时表示。

澳门特区政府要带头拟定产学研发展方向,走“政产学研”的道路,由政府直接主导,才能打破重重限制,针对澳门所需和目标,做专、做强、做精、做大,大步向前。

“从国家大局来看,琴澳一体化是将‘一国两制’优势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最佳示范区,”刘丁己说, “在横琴产学研基地,一批科技成果正在对接当地政府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商业化过程。”

吸引人才需要“先立后破”,挣脱行政桎梏

南方财经:澳门特区政府历年来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而澳门本身产量和发展体量较小,您认为是否应该拟定产学研方向,根据澳门所需和目标,做专做大呢?

刘丁己:澳门的科创发展其实有几个很严重的先天性限制,首先起步较晚,资源比较少,但法规限制又特别多,人才和市场在各方面体量都比较小。所以诚如你所讲的有很多不利的因素,特区政府这几年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尤其希望在澳门不要只有博彩业一业独大,因此很积极拓展科创发展和产业适度多元发展。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间,政府加大了力度,投入了更多资源,希望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可是就我们的观察来看,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香港、深圳等等,他们也同样有非常快的速度,有很大的力度在进行科创方面的发展。从时间纵向比较,澳门的现在和回归之前相对比,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空间的横向比较,在同一个时间段将澳门跟其他城市做比较,澳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完善生态方面可以从几个部分来考虑:首先是从法规法令方面,澳门特区政府是个非常照顾自己人的地方,意思就是对于本地人才和本地劳工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这个本身也没有错,但是对于吸引高端人才来澳门,甚至是对于吸引更多中端的产业技术人才来澳门,打造高科技的产业生态链就形成一定的困难。比如说从外国或外地引进的人才,在澳门要经过层层的审批。当他们在澳门审批的时候,可能有别的地方用更快的速度,更强的方法,更好的待遇来吸引他,人才可能就被抢走了。所以第一件困难的地方,就是在法规和人才引进的制度上,澳门特区政府有比较多的进步空间。

第二点在于高校的科研人才引进同样有严格的限制。在澳门本地有能力推高端科研发展项目的,一般来讲是公立高校。但是澳门现在的公立高校基本上是受到公务人员的员额规范,就是不能超过总量的限制。以澳大为例,现在大约有600多个教授,他必须是要有5个人退休或离开了,才能另外再补5个人。科研人才必须要从特别批准的角度去做,意思就是如果今天政府部门刚好有人离开了,需要牺牲政府部门的名额来把人才补到澳门大学。所以科研人才的引进对于其他的部门造成了一些困扰和麻烦,而且还不断地要去挑战主政部门的决心和耐性,甚至考验他的眼光,所以整个事情做起来就绑手绑脚的。所以说,如果要进一步地让引进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功能由公立大学来承担,那么如何在公立大学跟政府员额制度上面作出制度上的调整,甚至是如何重新定位公立大学的公法人地位,我想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确实政府的相关人士也不断在积极探讨,但是速度还可以更快。

南方财经: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优势,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遇,想问问在这种环境底下,如何可以发展澳门的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成长呢?

刘丁己:第一件事,很多当年葡萄牙人遗留下来的制度的法规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首先就要在法令法规方面进行梳理。好比香港或新加坡,他们有专门针对高科技特殊人才的绿色通道,有专门的队伍为你服务。所以在人才方面,需要从根本上的制度来改变,否则到现在很多澳门大学的教授,在澳门拿的还是外地劳工证。如果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来澳门大学教书,拿的是外劳证,跟其他许许多多不同的外劳一起来申请,我想他的感觉也不是太好。对于特殊的人,我们应该有特殊的待遇,最高端的人也应该有最高端的接待方式,这个是第一部分可以改善的。

第二,澳门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很多人才,其实有一些优点,比如税制较低,地方较小,所以行动、办事都很方便、基础医疗系统完善、基本福利也好。在澳门工作,如果未来子女也取得了澳门身份证,升学和就业上面都有很大的便利。但也有些不足,像深圳也好,苏州也好,每个地方都有积极争取人才的计划。有的时候不仅仅是学校或者公司提供薪水,地方政府本身还有一次性的拨款,比如说资助50万、100万、200万。针对不同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力的专家都有额外的工资和住房补贴,而且这些补贴多数是免税的。如果澳门在原有的优势上,再没有办法加码去和其他地方竞争,那么这些人才还是要考虑。尤其我们知道,很多在澳门公立高校工作的老师,其实要受到很多限制。他如果要到外面去兼职演讲,必须去申报。外面的兼职活动的薪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额,还要跟主管报告。相关的法规跟制度非常的繁复,而过去这些法律法规的存在的理由,就是希望他专心在学校教书、写论文就好,最好不要做其他的事情。但问题是现在时代变了,我们要讲产学研,要讲高科技发展,就不是只有躲在研究室写学术论文这么简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认为就要多考虑法令法规上的调整,优化引进公立高校人才的方法和政策,以及考虑在绩效考核方式上进行补充或调整。

南方财经: 大湾区高校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

刘丁己:我想每一个学校它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发展的历史,举个例子来说,像是香港几个比较领先的高校,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他们都表现的很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对象。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珠江的西岸,就比较少这样良好的表现。我刚刚说的这些都是在珠江东岸,那珠江西岸目前看起来比较好的代表就是澳门大学。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成为湾区第一的高校,但必须是有独特优势的高校。因为把湾区放在一起来探讨的话,每个学校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澳门的特色是世界的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所以对于澳门大学,旅游度假专业就是我们的特色。或者说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中,跟葡萄牙语系国家有历史文化渊源的,那就是澳门。所以像葡语教学,澳门大学是独树一帜,其他学校大概都很难和我们竞争。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三个葡语教育基地,一个在巴西的圣保罗,一个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澳门。

再举个例子,澳门的微电子芯片设计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再加上澳门大学还有中医药产业的重点国家实验室,智慧城市物联网实验室,这样的优势和特色是其他地方很难复制的。因为澳门地方比较小,她要做的就是有地方特色,而且是国家和湾区所需要的。那我想跟其他高校比起来,我们也不可能全面的竞争,肯定是根据优势进行错位发展。 

以“PICK”原则优选适合澳门年轻人的路

南方财经:近年来,有非常多的澳门年轻人都涌入大湾区创新创业,对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刘丁己:澳门年轻朋友积极融入湾区创新创业,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不过在创新创业之前,我有几个英文字母要先送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先想一想,叫“PICK原则”,我在报章杂志都说过,就是“PICK”。

“P”,“Personality”是人格,首先要先清楚自己的性格适不适合创业。打工是每个月到时间就出粮,很高兴,睡得着觉。而创业很辛苦,台风、水淹、新冠疫情等,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有时候跟客户做生意,还可能收不到钱。所以性格是影响创新创业很大的因素,有的人就是喜欢平平稳稳的,高级打工仔也有很好的报酬和成就感,创新创业的起伏比较大,所以要想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

第2个是“I”,“Idea”,就是创新创业的点子有没有机会成功。打个比方,好比说澳门一年开200家咖啡店,而每一年还倒闭150家。每一年淘汰后,剩下的成功例子都不多。所以创业的点子,如果是高精尖的,专利的,护城河的,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能成功的,别人不容易模仿的,那我就非常鼓励。因为比较容易在市场上面得到融资,也比较容易在市场上跟其他人竞争,赢到最后。但如果生意本身门槛很低,也有很多的竞争者,那大家都知道,澳门资源短缺,人力资源也很少,如果把澳门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湾区的其他地方去,岂不是很吃力吗?

创新创业要考虑到的第三个字母,“C”,“Capital”资本。我们都知道做生意需要钱,一般如果没有太多资源,通常都找身边人,找爸妈,找亲朋好友资助。当然现在特区政府和各地政府都有不同的创新创业政策优惠和资助,有无息的贷款,还有一些银行资助。但不管怎么样,这些资源还是有限的。所以要有好的创新创业的主意和好的商业模式,去争取好的资源。而这个好的资源跟资本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的资本,国际有很多专业的风险投资,还有很多专业的创投,他们都会愿意把好的资本投到有机会成功而且有机会做大的生意项目中。

最后一个字母“K”,不是“K”打头,而是发音是“K”,叫“Connection”,意思是好的人际网络。我们都知道,做生意如果找到一个大款,找到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士,可以帮忙搞定很多问题。

所以,在创新创业之前先想好“PICK”:个性是不是适合创业?创业的点子有没有可能成功?资本够不够?有没有好的人际网络?这四点要先想清楚,确定是否适合创新创业。

支持高校与人才政策是重要配套

南方财经:我觉得教授这四点对于年轻人来讲都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劝诫。希望他们可以保持着创新创业的激情的同时,也不失理性地去看待这件事情。那您在构建和优化人才生态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刘丁己:我以我们自己的学校为例,因为澳门本地人才比较少,要培养人才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针对要留在澳门大学读博士的本地学生,几乎都有全额奖学金,有很大的支持力度。如果有一些澳门本地的同学在外国念完了博士,想回来澳门就业,而我们暂时没有这样的空缺,我们会设置博士后或者是澳门濠江学者计划,用特殊的方法先把他留在这里,一有好的机会,就立刻把他补进来,当然我们是需要进行审核的。

对于想要来澳门大学读博士的外地的优秀人才,经过筛选,我们会把一些非常有潜力而且非常棒的人才吸引到澳门大学,同样的,我们也有相当不错的奖学金,奖学金的力度对比某些顶尖的高校毫不逊色。我们希望他们来澳门,也许他们读了几年博士后,对澳门就会有更多的认同,就愿意留在澳门继续贡献心力,这是我们大学在自己范围里面能够做到的一些事情。当然,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件很着急的事情,我们都希望能越快越好,但是我也希望各位观众,或者是各位关心澳门科创发展的朋友要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从来都不能速成,所以也需要给澳门一点时间。

首先澳门身处特区,所以在制度上有相对灵活的空间,也比较有弹性。同时澳门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很多其他大学略有不同,好比说我们是全英语教学,国际化程度高、资源也很丰富,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到外地去进行一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交流访问,对于拓宽眼界有很大的帮助。加上我们有住宿式书院的制度,学生在全人教育的培养上比较完善,并不会说只要求做好专业而其他都不管,所以我们非常鼓励内地或者外国的学生都到澳门大学进修。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们学习的投入跟支出是很大的。我们希望不仅仅是从外地引进高端的人才,也希望能够通过澳门大学,或者其他兄弟院校一起来培养澳门的优秀人才。这样既可以从外面得到好的人才,本地又能培养好的人才,我相信速度会比较快一些。

策   划:于晓娜

监   制:向秀芳

摄像制作:袁思杰、裴定安

海报设计:袁思杰

编   辑:李艳霞、李莹亮

配   音:蔡依莹

特约记者:蔡依莹

出   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特约记者蔡依莹 编辑:李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