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探路,李礼辉建议可构建金融科技紧密合作机制

区域金融要参家俊辉 2021-09-09 16:5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综合报道 在金融科技突飞猛进的变革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科技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数字化科技化转型在资金投入、科技人才、数据基础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急需探索出一套能够符合中小银行自身发展特点的转型模式。

9月9日,首届北辰山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论坛在厦门召开。论坛以“中小银行数字化战略与创新”为主题,围绕贯彻落实数字中国的发展战略,探讨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创新。

“我国的中小银行可以分为两个队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已经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具有较强的科技投资实力。但更多的小银行规模不够大,既不可能获得鼓动的资本扶持和数据资源的支持,也不可能安排大量的金融科技投入。如果独立建设技术平台,独立开发系统,投入产出比可能偏低,经济上未必可行。”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论坛上指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机制和科技规律,探索合适的金融科技创新之路。

对此,他提出了多项建议。比如,建立科技联合中心,集合资本力量和科技力量,并考虑引进具有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的投资者统一负责金融科技研发、运行和维护。同时建成合作银行互联互通的金融科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产品共享、服务共享,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提高获客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再比如,与有实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深度合作。

“成立金融科技平台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激发创新潜力和竞争力,我建议可以构建小型银行金融科技紧密合作机制,按照新增的贷款净息差等向中心支付活动费用。” 李礼辉表示。

不过,李礼辉也提醒,在推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数字金融安全问题。“在跨区域的金融科技平台上必须构建用户相互信任、信息真实对称的技术环境,要求保证数据可靠传输,保护个人隐私。要求采用信息真实性交互验证的技术,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对人或物进行特征识别,时空定位和身份认证,进行用户授权验证和信息数据验真,确认端对端的控制权和时间权。”

作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样本,厦门国际银行董事长王晓健在论坛上分享了厦门国际银行金融科技数字化大潮中主动创新求变,在创新孵化组织、数字化理念与实施路径的创新求实,在风控、营销、运营等领域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手段推进业务和经营管理智慧转型的实践经验。

王晓健表示,未来五年,厦门国际银行还是围绕国际化和金融科技两大领域,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和差异化的优势,打造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商业银行和科技最领先的城商行。

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认为,监管模式的创新值得关注,比如推动监管范式向监管科技偏重,建立包容性、主动式的金融科技监管新生态。“监管需要设立‘刚性门槛’,强调监管的审慎性。”

(作者:家俊辉 编辑:马春园)

家俊辉

金融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喜欢挖掘数字背后的故事,常驻广州,辐射湾区,放眼全国,欢迎交流啊!微信:jjh_991927(添加请注明来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