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低碳领域各类会议密集召开,下一步会有哪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政策设计,如何准确判断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趋势?
21低碳团队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首日交易近80亿千瓦时;中英在天津举行气候变化会谈;北京将建近零碳排放城市;人行营管部发布《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1、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首日交易近80亿千瓦时
9月7日,绿电交易试点启动会在北京和广州同步召开。这是我国首次从顶层设计推动绿电交易的重大机制创新,这将对于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日来自17个省份的259家市场主体,以线上线下方式完成了79.35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交易。其中,有68.98亿千瓦时在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完成,其余的10.37亿千瓦时交易量则在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完成。经过初步核算,此次交易可减少标煤燃烧24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7.18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市场主体,近期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今后将逐步扩大到水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交易优先安排完全市场化上网的绿色电力,如果部分省份在市场初期完全市场化绿色电力规模有限,可考虑向电网企业购买政府补贴及其保障收购的绿色电力。
2、中英在天津举行气候变化会谈
9月5日至9月7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来访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26)候任主席夏尔马在天津举行会谈。双方就COP26总体安排及重点议题、全球气候行动、中英气候变化合作等重点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的交流。期间,国务院副总理韩正、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等分别视频会见夏尔马。
中方向英方介绍,中方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并将陆续发布落实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英方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中国在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英方向中方介绍,英方已经提出到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78%、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中方对英方的行动给予积极评价。
3、北京将建近零碳排放城市
近日,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开幕,该论坛是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生态环境服务领域的重要活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详细介绍了北京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成效及展望。北京积极谋划“碳中和”,提出“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35年,碳排放率先达峰后实现持续下降。基于现有基础和发展阶段特征,北京将建立健全机制和政策,强化推动节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机动车“油换电”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持续下降。
第二步,北京市的远期目标是建成近零碳排放城市。依托技术进步全面推进,实现碳排放迅速下降。
4、国合会年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等议题
9月7日至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21年年会“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京举办。今年国合会年会以“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题,探讨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海洋综合治理、绿色丝绸之路、自然风险等议题。
国合会成立于1992年,作为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外高层对话合作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听取国际社会政策建议、引进可持续发展先进经验、对外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理念与实践的重要平台。
5、解振华:继续推动数字化低碳发展试点,争取成熟一批推广一批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于9月7日在参加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时透露,国家将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角度,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行全面评估,系统谋划推动构建智慧能源体系与智能化绿色化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
他表示,我国将广泛推动大数据、互联网应用,继续推动数字化低碳发展试点,争取成熟一批推广一批,逐步向全国拓展。未来应大力推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建筑建设,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实际行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6、生态环境部报告:移动源污染已成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重要来源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1)》(以下简称《年报》),公布了2020年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年报》显示,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2020年,全国机动车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593.0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量分别为769.7万吨、190.2万吨、626.3万吨、6.8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CO、HC、NOx和PM超过90%。柴油车NOx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PM超过90%;汽油车CO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HC超过70%。
此外,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非道路移动源排放二氧化硫(SO2)16.3万吨,HC42.5万吨,NOx478.2万吨,PM23.7万吨。其中,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飞机排放的NOx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31.3%、34.9%、29.9%、2.6%、1.3%。
7、9月第二周碳市场继续走低,碳交易收盘价下跌7.98%
9月6日至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499,527吨,总成交额22,646,705.00元。
挂牌协议周成交量44,527吨,周成交额2,133,705.00元,最高成交价50.20元/吨,最低成交价44.00元/吨,9月10日收盘价为45.09元/吨,较9月3日下跌7.98%。大宗协议周成交量455,000吨,周成交额20,513,000.00元。
截至9月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40,371吨,累计成交额416,133,690.45元。
1、 人行营管部发布《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9月6日上午,在“金融创新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专题展览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两区’建设”成果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发布了《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从货币信贷引导、直接融资体系、保险市场促进、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搭建等8大方面提出32条措施。
这是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后的首个由省级金融管理部门全部参与、共同出台的指导性意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真金白银”支持、绿色金融综合评价、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等措施,激励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同时,《意见》创新推出百亿规模的“京绿通”专项再贴现产品,探索建立北京地区绿色项目库和绿色企业库,指导和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逐步实现强制披露。
2、北京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王颖:正编制金融业“十四五”规划,出台绿色金融政策
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期间,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王颖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介绍了首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她向记者介绍,目前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正在高标准编制北京市金融业“十四五”规划,推动出台绿色金融、科创金融、支持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在即将公布的北京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北京将绿色发展示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在副中心打造一批绿色金融的交流平台,落地一批绿色金融机构和项目,构建国际绿色金融示范先行区。
王颖表示,北京将巩固和提升绿色金融领域优势,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布局。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先导承载地和示范先行区。推动筹建国际性市场化碳金融机构,落地一批以绿色金融为特色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组织,引入更多责任投资机构。高水平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全国自愿减排(CCER)等碳交易中心,助力全国碳市场创新。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提升绿色债券中心功能,参与制定和应用绿色金融标准,推动与国际接轨。常态化搭建绿色金融国际论坛等交流平台,发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机制作用,推动发出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深入参与绿色金融全球治理。
3、汇丰中国副行长李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
近期,汇丰中国副行长李峰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李峰认为,为了便于监管机构与资本市场推行采用,有必要通过相对统一的体系和指标来对信息披露和评估进行规范。绿色金融需要统一的标准和定义,加强绿色数据收集和应用,完善数据的认证、评级、监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机制,让投资者理解债券或者项目是否真正“绿色”,也为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定价及投资者提供参考,便于相关产品在市场交易。
4、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发布
9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双方将合作促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是业内首支基于最新市场标准、可跟踪复制的银行间绿色债券指数。在成分选取上,该指数参考2021年4月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覆盖银行间市场的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主要品种。
中国工商银行高级业务总监王百荣表示,与中央结算公司联合推出“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可为境内外投资者了解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提供便捷渠道,为其投资决策提供参照依据。中央结算公司董事长水汝庆表示。
5、多家银行签署绿色金融合作协议
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期间,多家银行签约绿色金融合作协议。兴业银行与北京市通州区政府签署《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十四五”期间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辖内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类绿色融资不低于200亿元。北京银行与通州区人民政府签订绿色金融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将运用各类金融产品,加强产融对接合作,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通州区绿色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构建高效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服务绿色城市建设。北京银行济南分行与会议主办方山东中和碳排放服务中心签署战略伙伴合作协议,将创新开展碳排放权和碳汇收益权质押融资业务,做好绿色金融投放和绿色债券发行工作,推动经济低碳转型。
6、浙江湖州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
9月10日下午,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模型和数字化系统发布会暨绿色金融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湖州银行作为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模型金融机构端的实践代表,发布了湖州银行信贷客户ESG违约率模型与数字化应用系统。
在发布会现场,湖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吴登芬表示,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此次推出的ESG评价系统,为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服务定价、政策激励、信息披露等创新和应用提供了方法和工具,有利于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绿色低碳化配置,是绿色金融“湖州实践”的又一大突破。
7、“百行进万企”绿色金融专场对接会在深圳举行
9月8日,“百行进万企服务新格局为民办实事”绿色金融专场对接会在深圳举行。会上,以深圳中行为代表的五家金融机构分别对绿色金融政策进行宣讲,表示将加强对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探索和实践,以金融力量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深圳中行与深圳市电王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鸿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两家代表企业签订《银企绿色金融合作协议》,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机融合,在节能节电、新能源等领域积极支持企业绿色发展。
绿色融资产品的创新也是本次对接会的亮点之一。深圳中行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对接会上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携手发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配额管控企业可将富余的碳配额为缓释品,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融资。
8、山西省出台金融提振赶超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9月9日,山西省金融办联合中央驻晋金融管理部门出台《山西省金融提振赶超行动方案》。其中指出,要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与山西能源革命之间的关系,大力支持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能源利用效率高、有节能减排潜力的优质企业和先进产能,合理满足全省低碳转型发展的资金需求,避免在授信政策上“一刀切”。
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用足用好“绿票通”再贴现政策,加大对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票据融资支持。落实好有扶有控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保持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
9、浙江衢州成功发放全国首笔“工业企业碳账户”和“农业碳中和账户”绿色贷款
近期,浙江衢州先后发放了全国首笔“工业企业碳账户”和“农业碳中和账户”场景应用贷款各500万元。目前,衢州全市已对125家工业企业和179家农业企业进行核算、贴标。为推进碳账户金融场景的应用,衢州市中心支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碳账户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金融机构创新基于碳账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并通过衢州市数字化平台“衢融通”进行发布,碳账户“绿色”贴标企业可在线上优先快速办理贷款。下一步,衢州市中心支行进一步深化“三大碳账户”金融场景的应用,系统研究基于“碳账户”的差别化要素供给政策、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创新政策等,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的碳账户主体倾斜,从而实现以“碳账户”为抓手,有力推动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实习生李家志、陈佳琦、戴浩冉均有贡献)
(作者:李德尚玉,王晨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