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国际学校为何争相“扎堆”大湾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1-09-30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胡慧茵 广州报道 近两年来,尽管遭受疫情的冲击,国际学校“扎堆”大湾区的趋势并未因此改变。

据国际教育大数据平台宜校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内地新增72所国际学校,广东成为新增国际学校最多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落地招生并进入正式运营的新建国际学校(不涉及其是否取得各类国际课程认证)共有43所。虽然这个数字与2020年同时段统计的53所相比,下降了18.9%,但今年还将有19所国际学校在广东落成。

那么在后疫情时期,国际学校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在“春风”吹进大湾区之前,国际学校在此还是散点式地分布和发展。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与深圳就开设了最早一批国际学校。1998年成立的誉德莱也是最早一批成立的学校之一,创立之初是为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高质量的国际教育。

“最初建立的时候,广州校区只有15名学生,如今已经增加到700名学生。至于在2003年建立的增城校区,目前也已经拥有了150名学生。”该校校长Sebastian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学生人数的上升,可见大湾区的国际学校正不断发展。近来,该校还通过了三项世界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学校方面认为,作为大湾区的国际学校,未来将会有足够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誉德莱是最早在广州市增城区设置校区的国际学校。对此,该校校长Sebastian表示,学校决定在此建设校区之前,也曾评估过很多城市,“深圳、东莞等地区国际学校越发密集,也证明国际教育在这些地区已经越趋成熟。学校方面也认为,广州增城区已然是国际教育‘最后的一块处女地’,才最终选择在此深耕。”

除了誉德莱这样的外籍子女学校,中国还有另外两类国际学校,分别是民办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班,这两种都对中国家庭开放。有国际学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分布在广州地区的民办国际学校,如广东碧桂园、博实乐集团的这些,一般是双语学校,公立学校设置国际班,则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荔湖城)外国语学校、华附国际部等。

相较于为解决外籍人员子女上学的外籍子女学校,民办国际学校近年来逐渐在中国成为主流。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 907 所,包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13 所、民办国际学校 535 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259 所。

正当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疫情的出现无疑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有国际学校向记者反映,由于疫情阻挡了个人的跨国流动,有一部分学生遭遇无法回到原学校上学的问题,另外,对于外籍教师的招聘也成了难事。

据新学说发布的《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 ,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数量和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双双呈现下降趋势。受疫情影响,一线城市学费增长率首次下降。另外报告显示,2020年新增获认证国际学校46所,增幅为5%,与2016~2018年相比增速下降。2020年中国国际学校市场总规模为439亿元,增速仅为7%。中国国际学校行业在过去的7年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高达12%。

虽然横遭疫情“黑天鹅”影响,但似乎无阻大湾区的国际学校发展。今年以来,诸如广州黄埔中新知识城,广州新侨学校、中山梅沙实验学校等学校都纷纷涌进大湾区,并已顺利落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大湾区加速区域协同和国际化人才引进,致力于打造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围绕打造新型“教育特区”,湾区鼓励积极开展合作办学,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将让大湾区成为中国国际化学校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办学地区。

(作者:特约记者,胡慧茵 编辑:陈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