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统筹发展与安全,警惕美国复杂的供应冲击导致的通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0-09 05:00

目前看,能源涨价并不会导致全球性通胀,因为供需紧张是由一些暂时性因素所引发的,供给方面不足以产生一次持续的危机,市场更担心的是极端天气等因素激发需求挤兑。

△来源:南财音频

近日,受OPEC产能承诺不及预期、欧洲天然气供需缺口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能源价格大涨,同时也带动了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截至2021年10月6日WTI原油价格和CRB工业原材料指数分别上涨至79.05、627.26,为2014年11月、2011年5月以来最高点。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刺激西方主要经济体的通胀预期,同时引发主要经济体国债下跌以及股市震荡。

这次价格上涨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是否会进入“滞胀时代”的讨论。首先是因为与19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一样,目前能源危机引发全球强烈的通胀预期,人们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很容易得出滞胀再临的主观判断。其次,在今年初疫情得到一定缓解后需求快速恢复,曾引发商品价格上涨,被视为再通胀。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价格上涨已经无法用需求解释,而是供给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产能、物流、劳动力等,而且它们很可能不是暂时的。

能源危机并不一定会引发滞胀。1970年代滞胀的产生,首先是由于19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财政赤字膨胀引发通胀,在这一时期,美国实施了“伟大社会”(Great Societies)的社会福利建设,同时发动了越战,造成财政赤字不断扩张,引起了持续通胀,而美国政府对物价的管制进一步扭曲了供需结构。在这种背景下,19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相当于火上浇油,美国经济伴随着危机从通胀进入滞胀。

当前,美国虽然自2008年后长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持续扩大财政赤字,但在全球新冠疫情发生前并没有通胀压力。疫情期间美国制造了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而拜登政府正在为基建法案与社会支出法案与议员们讨价还价,这两个法案涉及3.5万亿美元左右的支出。这种大规模的支出恰恰建立在一个通胀抬头的市场环境之中,因此,美国存在滞胀的可能性。

美国是遭受供给冲击最严重的国家。起初,最典型的是芯片短缺限制了汽车生产并引发美国二手车价格大涨,而这仅仅是开始。今年上半年,当美国经济开始恢复时,东南亚地区疫情再度加剧导致美国供应链问题更加严重,而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则受物流抑制,美国港口仓储爆满以及缺乏装卸工人的状况则进一步恶化了供给。这些仅仅是外部暂时的供给错配问题。

由于疫情期间财政补贴政策影响,美国劳动参与率大幅降低,各行业的职位空缺率升至历史极值,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导致服务业供不应求,尤其是港口、货车等物流部门供给受到制约,这最终使得美国商品紧缺,增加了商品涨价压力。美国疫情期间过低的按揭利率也导致房价大涨以及供不应求,为通胀持续提供了基础。如今能源价格大涨将会进一步推动美国核心CPI上涨。美国8月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3%,增幅创1991年以来最大;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3.6%,与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致。

目前看,能源涨价并不会导致全球性通胀,因为供需紧张是由一些暂时性因素所引发的,供给方面不足以产生一次持续的危机,市场更担心的是极端天气等因素激发需求挤兑。但是,我们必须警惕美国复杂的供应冲击导致的通胀,以及美国的财政、金融政策、资本市场相互影响之下产生更复杂的局面,因为这有可能促使美国加快收紧货币政策,或者资本市场自身发生混乱。考虑到欧洲面临通胀预期上行可能及时采取政策,或许会对美国的政策和市场构成收缩压力。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引发整个资本市场的动荡并传导到全球,包括中国,因此,必须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准备工作。

中国作为最大的工业生产国,潜在的供给冲击与输入性通胀风险主要发生在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石油、矿石以及部分粮食品种等大宗商品领域,因此,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必须确保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等。当前煤炭短缺波及电力、钢铁等领域,并间接影响一系列工业原料和材料供应、价格以及社会民生。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角度看待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关系,通过及时增加产能满足当前煤炭需求,从而让中国成为金融、能源等战略领域的全球安全岛。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