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和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晨,实习生李家志 北京报道
2021-10-09 22:40

中国发布首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系统介绍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重要进展,从其中也能看出未来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和多方治理的计划愿景。

10月8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这是我国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主要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理念、重要举措和进展成效,以及中国践行多边主义、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合作的倡议行动和世界贡献。

“发布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这件事本身就是中国全面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具体表现,因此具有标志性意义。”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发布会上表示,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旨在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理念与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白皮书正文包含“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四个部分。

赵英民表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2020年9月18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GBO-5),报告指出,尽管在多个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自然界仍遭受着沉重打击,全球生物多样性情况仍日益恶化。

赵英民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智慧。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在“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政策研究项目中方组长、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看来,白皮书不但系统总结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就,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创新性做法,展示了我国未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为推动实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在设立陆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项目标上超额完成,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可持续管理农林渔业、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等13项目标取得良好进展。

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中国不断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规划和行动计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在领导架构上,我国于2020年初成立由分管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务院副总理任主任、23个国务院部门为成员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法律层面,我国近10年来颁布和修订了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种子法、长江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分享了看来,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过程中,政府、管护机构、当地民众、企业、研究机构和环保组织等各方的参与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在我国得到了较好体现,“生物多样性已经在我国的重大方针、重大规划和重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都被考虑到了,这是其主流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并且通过三线一单、红线制度、生态扶贫等一系列的机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高吉喜认为,要继续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进程,需要进一步推动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相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需给予机制保障和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保障相关计划和行动的落地。

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

白皮书显示,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我国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地位,长远谋划顶层设计,分级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和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强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新格局。

在高吉喜看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和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是我国一直所倡导的。“企业的行为直接或间接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因此企业参与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必须的,只靠政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显然是不够的。同时,生物多样性本身也和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所以,这三方都需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

根据白皮书内容,2010年9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发布后,中国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推动公众参与、深化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有力推动改善了生态环境。

赵英民指出,中国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动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落实,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将绝对的保护转变为可持续的利用十分重要。杨宇明表示,应当坚持《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目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组成部分的可持续的利用和当地社区的惠益分享相结合起来是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白皮书显示,我国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标和手段,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升级,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高吉喜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政府、企业、公众深度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意识,明确生物多样性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让企业和公众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参与机制,不论是针对企业还是公众,都需要有切实的参与途径,才能促进相关机制和行动的切实落地。

(作者:王晨,实习生李家志 编辑:李博)

王晨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