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思谷智能王瑜辉:市场需求端变化正倒逼产业生态加速数字化转型

21Tech骆轶琪 2021-10-12 16:46

未来的数字化发展进程,首先是市场变化,然后带来制造手段的变化,再带来底层制造技术、工具的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 东莞报道 10月12日,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智造业年会暨半导体产业峰会上,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瑜辉表示,国家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此前有两个阶段,大概五年前,政府在推动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后续提出的工业4.0概念,则侧重在智能化发展阶段。

“二者之间其实有较大差别。现在我们国家还在推‘两化融合’,说明我们国家的产业界,特别是很多低层产业界,还没有完成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转型过程。”他续称。

(图为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瑜辉)

因此早期会有很多企业在大量采用人工,而当劳动力成本红利消失,这些类型的产业,或者要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或者改用设备,带来铺天盖地的机器换人。

由此来看,企业的应用场景往往是被倒逼回来的:当劳动力优势不存在的时候,就会采用设备。

“下一个问题点,对于中国的产业来说,必将会面临产能过剩。这不是指做出来的东西多得用不完,而是消费者需求变化和企业满足这些变化的能力在下降。”王瑜辉进一步表示,比如说服装行业,并不是制造服装的能力减少,而是全国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只是几百个花色。“这种多品种,不能单靠设备来完成,设备通常服务于大规模生产,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新的元素进来。”

举例来说,同样一个设备生产不同的服装、颜色、款式,要实现就需要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能力。这较“两化融合”来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先有数字化,才可能实现智能化,这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王瑜辉表示,当然目前一些产业巨头比如联想,在自身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之后,倒逼供应商供应的产品、质量、交期等层面提供即时数据,这是一个倒逼的过程。因此未来的发展,首先是市场变化,然后带来制造手段的变化,再带来底层制造技术、工具的变化。

而由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历程中,也将通过对智能制造能力的演进,更好助推绿色制造和碳中和目标的更好实践。

对此,王瑜辉认为,所谓“中和”就是指排放和产生的经济价值和收益达到平衡。追求经济发展,不可能没有排放,这是不能让排放量大于收入量。

“很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是这样,排放量大于收入量。我们国家要高质量发展,要摆脱传统的价值链最低层,往更高的环节去增加制造附加值,包括商业、服务的附加值。在此过程中,如何弥补或者寻找平衡点很重要。”他指出,比如对于资源消耗型的制造,怎样衡量消耗的资源量。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虽然这可以令用电排放量减少,但倘若一座城市中几十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晚上同时充电,当地城市的电网可能就会负担不起。“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可以量化的平衡点,对消耗、对价值作评估,低端要限制、高端要扶持,增加产业附加值。”

 “希望整个产业界能够抓住机遇、完成数字化转型。从转型的进度来说,数字化只是起步,目标是走向智能化,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企业中‘一把手’观念的改变。让不只是被倒逼,而是主动提前布局。”王瑜辉如此总结。

(作者:骆轶琪 编辑:李清宇)

骆轶琪

资深记者

关注5G、半导体、智能硬件等前沿硬科技的发展脉络和上市公司财报,尤其是国产力量的崛起;也关注游戏趋势及房地产生态的演变。联系邮箱:luoyq@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