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0-13 05:00

以绿色转型为驱动,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

△来源:南财音频

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此次COP15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会议将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从文明源头至今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不管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始终指导着中国人的自然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不要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的意思。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而《吕氏春秋》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但是,在进入工业文明后,为了经济发展,曾一度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所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总书记强调,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并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鸟兽出现在中华大地,荒漠变成绿洲,河流变得越来越清澈,到处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

在此次峰会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针对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期待。首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其次,以绿色转型为驱动,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第三,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四,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设立新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该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体现了中国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与各国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在此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公布了中国未来的一些具体计划,包括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及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将是这场人类绿色革命的参与者和领导者,与全球各国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