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国“功守道”:隆基也是风险厌恶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昆明报道 2018年11月底,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在上海出席了一场能源行业的论坛,与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以及阳光电源副总裁赵为等进行了主题为“光伏行业:价格压力下的破局之路”的对话。
当年“531光伏政策”出台后,国内光伏产业遭遇了寒冬。终端需求持续萎缩之下,风暴席卷产业链上下游——从硅料到组件,价格上演了大跳水。因此,那场对话主题中的“价格压力”,其实是“价格持续下滑的压力”。
三年后的今天,国内光伏行业再度遭遇“价格压力”。相反的是,这次是涨价。年初至今,多晶硅料价格涨幅超过200%,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水涨船高,产业链上下游博弈愈发激烈。
数年荏苒,光伏行业已非当年之貌,隆基股份也非当时之态:光伏发电跻身全国第三大电源,隆基股份的总市值在今年数次突破5000亿大关。
但李振国,似乎还保留着一些熟悉的特征:讲起技术来,滔滔不绝,以及他衣兜里永远揣着一包十几块的白沙烟。
不过,这三年里,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些许改变。比如,几年前,他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把隆基股份的单晶战略贯彻好;如今,他还需要学习如何管好一家几万人的龙头公司。
产业链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几天前,隆基股份公布了最新一期单晶硅片的报价。如外界所料的是,各类型的硅片价格全线上调。
面对来自硅料端的持续涨价,身为全球单晶硅片最大“产粮户”的隆基股份,除了涨价继续向下传导压力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合适的办法。当然,质疑声也出现,一种说法甚至一度盛行:正是包括隆基股份在内的硅片厂商在今年大幅扩产,导致硅料供需错配,引发涨价潮。
事实上,在这轮涨价潮挑起的上下游矛盾中,大部分企业都不是赢家,包括隆基股份在内。
2020年,当隆基股份以超过20GW的组件出货量超越晶科能源成为全球最大的组件出货商时,这把双刃剑也悬于头顶。今年上半年,隆基股份虽然保持住了一定的净利润增势,其组件业务却受到了不小的压力。10月15日,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隆基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硅料涨价对公司经营形成了一定压力,公司产能利用率受到一定影响。”
但作为这家千亿企业的掌舵者,李振国并不认为,在眼下这场短时难休的涨价潮中,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矛盾不可调和。
“大家对碳中和共识的形成比想象中的要早,因此市场启动速度快,只是产业链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导致不均衡的情况出现。”李振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将目前产业链价格的波动视作正常的市场行为,“一旦价格高了,在这个环节势必会吸引新的资本投入,只不过各个环节的产能建设周期不一样,市场这只有形的手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
从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再到如今的市场因素不断渗透进入产业的发展,国内光伏行业或许正在经历比往年更为显著的市场经济特征。也因此,当从业者越来越熟悉利用市场手段追逐利益时,其格局、思想价值以及所做所为,也将深刻影响产业生态的成形。李振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利用自身在某一阶段的优势地位去争取最大的利益,并不错误。而理性和节制,更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产业链生态。”
“我们从不押宝”
如李振国所言,高收益率环节容易吸引新资本的入局。
在今年整个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扩产潮同样未曾停歇。尤其是硅片环节的“战火”,如火如荼。
10月12日,A股设备公司宇晶股份发布公告,与南通友拓新能源、兴化市浩发光伏设备公司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新公司,从事大尺寸硅棒、单晶硅片研发生产等业务,单晶硅片赛道再迎新玩家。
从2019年起,当上机数控、京运通、高景太阳能、双良节能、高测股份等先后吹响起抢夺硅片市场的号角,业内普遍认为国内光伏硅片双雄称霸的时代,是该到了终结的时刻。实际上,硅片“新势力们”也通过一份又一份的大单,来强势抢夺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的市场份额——2020年12月,上机数控与天合光能签订五年、20GW的单晶硅片销售合同,价值102.4亿元;2021年10月,双良节能公告的其与江苏润阳悦达光伏的单晶硅片销售合同,采购数量达13一篇,销售金额预计83.33亿元。
应对这场“后生们”来势汹汹的挑战,李振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隆基股份能做还是“做好自己的事,包括技术领先”。
李振国强调,即便竞争如此激烈,隆基股份并不会调低对未来市场份额的设定目标,“我们希望在硅片环节占实现全球45%至50%的市占率。”
不可否认的是,隆基股份的成功离不开对单晶技术路线的专注。以致于,有种说法是,该公司如今的地位得益于当初对单晶技术的押注。
实际上,无论是李振国,还是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每当回应这一问题时,他们的答案总是一致——“我们从不押宝”。
“大家现在觉得隆基‘赌’单晶技术‘赌对了’,我自己并不这么认,当年对各种技术路线都是经过深入分析的。”李振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隆基股份也是风险厌恶者,所开展的业务都是经过管理层的深思熟悉,并且有明确可操作性,不会去“蹭”热点。
“隆基也有能力边界,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干或者能干好。”李振国坦言。
追逐能源变革的“激进者”
李振国深切地感受到,如今的他自身也在面临挑战:从上市初期的三、四千人,到眼下的六万多员工,隆基股份已然变成一艘“光伏航母”,业务和组织的复杂性正在越来越高。
“那个时候战略方向十分明确,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建立隆基的核心竞争力。而现在,除了战略,我需要考虑布局。特别是面对几万人的组织架构,我们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李振国也在预防和治疗“大企业病”。比如,在面对五、六万人的组织架构中,他不是组织专家,需要借助“外脑”,引入世界上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
李振国对于不确定性的事情所保留的足够谨慎的性格特征显露无疑,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对话中,他多次重复着“对于不确定的方向,看清楚了再说”这句话。
但这句话看似有些“保守”。甚至部分业内人士觉得,当隆基股份如今跻身全球市值最大光伏公司的地位后,其似乎没以前那么“激情”了。
“在追求能源变革的大趋势方面,隆基股份从来不保守。”李振国反驳了这个观点,“今后我们也会进行积极的布局,包括相关业务的拓展。”
10月14日,李振国出席了COP15生态文明论坛,并宣布了一直消息:在2023年将保山隆基生产基地,打造为隆基股份首个“零碳工厂”。他坚信,“光伏+储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武器,并从四个步骤来实现这个“零碳工厂”——首先,确保隆基保山基地全年度100%使用绿色电力;其次,完成保山基地碳碳沉积材料生产技改,来大幅度降低天然气泄露排放;第三,推进基地内绿色生产和绿色办公;最后,购买CCER等抵消基地不能完全减少的碳排放量。
“只要社会达成对碳中和达成共识了,技术终将不会成为阻碍。”李振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作者:曹恩惠 编辑:张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