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预计中国经济将增长8% 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
近期,欧美多国面临能源短缺问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投资者们担忧,这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
“我认为能源价格飙升主要是因为供需失衡。事实上,全球经济复苏相当强劲。根据我们最新的展望,我们维持全球经济评级稳定在5.8%左右、上调了对欧洲经济的预期、下调了对美国经济的预期。”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美国的通胀压力仍在延续。10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CPI年率未季调为5.4%,略高于预期和前值的5.3%。
Gruenwald认为,虽然通胀高于2021年年初的预测,但是从中期来看,市场对美国通胀的预期非常稳定而且非常接近2%,并相信美联储可以引导通胀回落到目标区间。他预计,美联储将于今年年底开始缩债、明年年底开始加息。
展望2021年全年经济表现,Gruenwald强调,中国今年将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供需失衡导致能源价格上涨
《21世纪》:第三季度通胀压力似乎接近峰顶,但一些地区的能源价格也在飙升。这一现象是否会加剧通胀担忧?
Paul Gruenwald:通胀快速上升是由于我们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因此这是好事。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在某些领域需求端的复苏速度远快于供应端,如木材、二手车。目前能源领域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能源价格正在上涨。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能源价格上涨是否会通过经济传导至消费者价格并最终传导至薪资。我们不希望看到薪资以螺旋式上升,这将迫使央行采取行动。目前我们看到最初的价格压力有所缓和,伴随着它们正传导至消费者和薪资。
但是数据仍在变化,所以我们仍在实时监测。不过,截至目前影响范围较窄。还未达到需要全球主要央行采取行动的程度。
《21世纪》:为什么会发生能源价格飙升?
Paul Gruenwald:我认为这更多是因为供需失衡。目前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和旅游需求,而且对能源的需求增长相当快。在供应方面,OPEC不会改变产量,而且与伊朗的协议尚未达成。非欧佩克国家对能源供应也有一些担忧。因此供应端不能匹配需求端的大幅上涨。这迫使目前能源价格上涨,远远高于我们今年最初的预测。
《21世纪》:供应链问题在第四季度还会延续吗?
Paul Gruenwald:我们相信会延续。这将取决于供应链的情况。以芯片为例。芯片产业的供应短缺正在影响汽车行业,正在影响电子和其他行业,这令供应端的复苏出现“刹车”。
我们的专业分析师预计这些行业需要12个月左右的时间,供应才能赶上需求。不过,这一情况和居家办公有关,需要更多的电脑。此外人们可能选择住在城外,因此想要再买一辆车。
事实上,这是强劲复苏的标志。但就像刚刚讨论的石油问题一样,芯片领域供给端的反应速度相对缓慢。我认为这不是瓶颈,因为我们没有失去供应,只是供应的复苏速度比需求慢。
对芯片制造商来说是好事,他们的收入和利润处于高位,但“缺芯”推迟了一些关键行业的生产,比如电子产品和汽车。
美联储最早于2022年底加息
《21世纪》:面对能源价格飙升,美联储是否依旧会尽快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计划?你如何判断?
Paul Gruenwald:关于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计划,美联储一直非常坚持和谨慎。目前看来,缩债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当前美联储每月购买约1200亿美元的资产,约2/3是国债,1/3是抵押支持债券。美联储计划是在明年年中结束缩债,因此整个缩债过程可能持续8到12个月。目前的迹象表明美国经济足够强劲,就业市场也足够强势,这可以令美联储放心地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放缓资产购买步伐。
《21世纪》:那关于加息呢?
Paul Gruenwald:加息不一定要等到缩债结束。不过,美联储已经传达非常明确的信息,将先停止资产购买计划,再根据市场的情况评估何时加息。美国目前利率略高于零,我认为美联储将在2022年底告别这个利率区间,然后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进行两次加息。
《21世纪》:鲍威尔承认通胀压力将持续更长时间,你认为通货膨胀会成为一个长期问题吗?
Paul Gruenwald:我们不这么认为。通胀肯定比我们年初时想象的更高、更强势,但是目前未发现工资-价格周期成为令人担忧的事情。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市场对通胀的考虑主要是未来五年的五年期预期通胀率(5-Year,5-Year Forward Inflation Expectation Rate),即他们考虑的是从现在起未来5年到10年的通胀,一个偏中期的趋势。市场对美国通胀的预期非常稳定而且非常接近2%。
这传递出的信息是市场相信美联储可以完成它的工作——实现2%平均通胀率的目标。虽然我们看到2021年的通胀率远高于我们最初的预测且可能会延续到2022年初,但市场相信美联储可以引导通胀回落到目标区间。
中国仍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21世纪》:一些国家经济的增长似乎有所放缓,但你仍然维持2021年的全球增长前景不变。为什么?
Paul Gruenwald:这是有点非同寻常,因为我们没有更新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不过,我们对全球每个国家的预测都有很多差异,对美国下调了约1%。对欧洲的预测上调了不少,因为欧洲第二季度表现强劲,消费者可支配资金变多、就业率也在上升,而且在疫苗接种方面的进展非常快。欧洲的复苏势头甚至比最初设想的更强劲、更有力。欧洲经济5%的增长率是相当惊人的,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我们还上调了一些大型新兴市场的预测,比如巴西和俄罗斯。
我们的一些研究表明今年各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流动性对消费的影响没2020年那么严重。
目前看来,政府、企业和家庭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管控疫情。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走出困境 ,也并不意味着这第三波和第四波疫情对经济增长没有造成冲击。
《21世纪》:怎么看待2021年的中国经济?
Paul Gruenwald:我们将中国的增长预期从8.3%下调至8%。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是第一个从新冠疫情中恢复过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拥有良好的优势,而其他国家仍有一些弱点,因此中国仍维持良好的增长趋势,仍然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我认为中国今年将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最大贡献者。中国的增速仍然很快,但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要慢一点。
《21世纪》:第四季度我们应该警惕哪些风险?
Paul Gruenwald:多项风险似乎显而易见。新冠病毒是第一个风险,让人们接种疫苗可以令病毒得到控制或能够令一些经济体继续逐步开放。全球范围内的债务水平要高于新冠疫情初期。
其实在疫情之前,我们就对一些国家和区域的债务水平感到担忧。
名义通胀是很重要的,这能让收入和工资以及名义GDP增幅提高一点,将有助于偿还一些债务负担。后疫情时代有一些重大的结构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居家办公 ,还有些人搬去了不同地方,城市里的商业地产变得不那么吸引人。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就增长的新模式、生活和工作的安排达成一致。我认为所有的这些变化仍在进行之中。
此外之前提到的通胀是另外一个风险。关于通胀的争辩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或几个季度里延续。通胀是否是暂时的,还是我们将处于一个面临薪酬压力的新阶段?我认为我们还没有走出结构性的低通胀周期。伴随着新冠病毒危机,通胀方面有了更多的动力,低端劳动力市场有些吃紧。
这些是我们未来几个月或一两个季度值得关注的大事件。
(作者:施诗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