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葛树志:智造业突破要多学科融合 而不是单打独斗

21世纪经济报道 陶力,孔泽思 东莞报道
2021-10-16 05:00

10月12日,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智造业年会暨半导体产业峰会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葛树志发表“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和科研”主题演讲。他表示,世界是平的,中国的智造业在进步过程之中,一定要创造工具。在过去多年,人们倚赖的工具包括镰刀、出租汽车等等,未来更重要的工具是数学及运算的大脑层面的东西。

葛树志介绍,人对工具的需求带来了技术进步,以探索广袤的宇宙及了解复杂的生命。在科技研发中,最重要的是科技人才的沉淀积累。“人才创造出高端的硬件和智能软件,它们有感知、学习、分析和执行能力,最后发展到人机交互,智慧大脑、智慧地球。”

东西方科研竞争亦是相互成就

与此同时,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带来的不仅是科学技术和创新理念,也创造了华夏文化、西欧文化等文明特征。在他看来,在陶瓷历史上中国是领先世界,也为世界做了很多贡献。这种工艺经历了制土、练泥、成型、装饰,配釉、干燥和烧制一系列流程。再到后面的郑和下西洋,也推动了天文学、地理测绘等多个方面的进步。“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既是竞争,也是相互成就。这也是目前世界的主题。”

而积极的投资是支撑中国科研实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以下简称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近年来,“嫦娥”奔月,北斗组网,高铁飞驰,5G畅通……越来越多中国科研成果在世界名列前茅。

但怎样让技术走出去?葛树志表示,在推动科技进步过程中,要认识到我们有认知的局限和能力的大小,学习也是亦步亦趋。他提出,东方人善于学习,但创新、突破、颠覆、革命也非常重要。“创新是原有基础之上的改进或提高,依旧是在‘盒子’里头的,突破则需要有打破条条框框的思维,颠覆性的技术则需要打破局限,那么革命性的工作更需要彻底解决对‘盒子’的突破。”

与此同时,东西方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交流非常重要。葛树志介绍,汽车行业中燃油汽车污染环境,技术也很复杂,发动机是中国的短板,但是电动汽车就把环境问题解决了,而且东西方技术同台共享,跨越代际。

智能制造中国仍需突破

围绕智能制造未来的使用领域特征,葛树志分析了两个标准:一是军方标准,表示军方的标准是战略性的,现代军事设备在精确度、可靠性、耐久度之外,需求也越来越复杂。随着各个兵种合作完成任务的要求提高,也注重软件系统的互操作性和人工智能对硬件的协调作用。

二是民用标准,“民用在准确度、可靠性、耐久性的基础上是更加考虑经济性的。”他举例说明,欧洲造船业因为造价过高,将产业迁到了亚洲的企业,中国的造船业现在是全球第一,韩国是世界第二,2020年两者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是44.5%和37.6%。此外,机器人性化也是提升舒适度的重要方面。

他强调,未来在科学技术之外,艺术能带来更高端的东西、更先进的东西,“在剑桥大家拿本科不叫bachelor of science,而是叫bachelor of art。把科学和技术也提高到艺术层面。艺术、数学、工程、技术学科在顶层集成多学科,跨界和跨学科才能真正走上有机融合和有机系统集成。”

未来的智能制造趋势是什么?葛树志认为,它一定是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能力,传统制造、AI技术、6G以及云计算和IT技术连接起来之后,一定能让智能制造更新换代,并焕发青春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他建议,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中,无论是芯片制造、燃油汽车还是电动汽车、芯片制造,中国需要有所贡献和突破,一定要多学科集成和融合,而不是单打独斗。(编辑:李清宇)

(作者:陶力,孔泽思 编辑:李清宇)

陶力

资深记者

专注中概股、投融资、电商、O2O、共享经济等领域。微信号:taoli-21(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职位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