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成立,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逐渐一体化,区域内的科技创新协同正在加速融合过程中。但如何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也是摆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各方面前的课题。
10月16日,在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论坛上,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这一中心由上海经信委主管,临港科技城和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以及行业内人士共同发起,将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搭建产业创新赋能链,助力推动长三角科创核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理事长黄岩表示在论坛上表示,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正在形成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新高地,区域内创新要素共享、分工协作、跨界融合趋势显现,科创发展迎来新机遇期。
黄岩分析,目前有三个趋势正促使科创生态进化迭代。
一是科创理念的变化,正从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转变,以“科创板”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企业异军突起,“硬科技”成色十足;二是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中诉求正在发生变化,要求“陪跑”科创企业成长的资本、政府、服务机构能力亟待提升,不仅仅单一对科创企业以资金支持,还需要从政府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投融资等全方位提供贴身式服务;三是资本的偏好性在发生变化,引导社会资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创企业,从过去追求互联网“流量”明星企业、房地产投资等领域,逐渐向“硬科技”、关键核心技术企业转变,资本的长期价值发现、价值创造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成立,希望在科创生态打造、新型科创赋能模式探索、长三角科创要素流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创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认为,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只有在全球创新网络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主导作用,国家科技大国的地位才能奠定。”
刘建兴建议,我国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的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科学基金的独特作用,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基金,支持在我国在设立国际科学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任职等。
由德勤中国联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以及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撰写的《制造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研究报告》也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发布,全面梳理和研判"制造业+人工智能"发展态势。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芯片技术有待突破、工业数据应用分析能力不足、项目无法直击业务痛点、复制性较差以及制造企业理念和人才掣肘。建议政府与全社会协力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技术标准及关键性技术、技术产业融合等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应用。
报告也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现有工业系统的基础之上优化效率,但并不能帮助我们实现“弯道超车”,更不能取代基础研究。一方面,要围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基础科学问题强化研究,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适用于重点行业的基础性研究。
(作者:张赛男 编辑:张玉洁)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