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治理:新冠疫情暴露全球治理体系不足,传统多边机构亟需变革

一带一路前沿郑青亭 2021-10-19 21:2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青亭 长沙报道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哪些新理念 ?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进行哪些变革?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出现哪些新力量?对针对这些问题,10月19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举行“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 新规则 新力量”分论坛。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姆沙德·阿赫塔尔在视频连线中表示,要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国际合作必不可少,各方必须相互理解,共同遵守开放、自由的全球秩序。各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被重点关注,要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声和角色。

“当前全球经济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但最需要关注的是由疫情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阿赫塔尔指出,从短期来看,全球治理需要关注疫苗接种、气候变化以及部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阿赫塔尔表示,加强全球卫生系统建设,意味着必须要在疫苗分配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保障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公民的疫苗接种效率,并提高疫苗的有效性。为此,政府有关部分、国际组织、企业等各界都应该通力合作,保障疫苗的生产与接种。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伯格洛夫在论坛上说,“每一次危机都会让各个机构去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比如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全球系统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同样的,新冠疫情疫情也是如此,它暴露出现有的系统其实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伯格洛夫认为,经历过本次疫情,各方应意识到在健康与金融之间建立更强劲联系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将健康和卫生提到议程中来,预防下一次疫情的大爆发,而金融行业可以为此提供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伯格洛夫指出,现有的国际合作体系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种种挑战,需要更具包容性、响应更迅速的多边主义平台。他说,在国际合作方面,多边机构可以为多边主义理念的落地发挥重要作用。

新开发银行行长马可在论坛上指出,传统的多边机构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成立的,当时全球的人口是25亿,但现在人口达到了78亿,所以亟需进行一些变革。他强调,金砖银行和亚投行等新的金融机构将有助于满足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没有单一的多边机构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所以必须要有这些新的金融机构”。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无疑将对全球治理产生重大影响。马可说,在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贸易额是20亿美元,而在疫情前,中美贸易额是20亿美元/天,可见中美贸易曾经是多么繁荣。在过去10年,中国是美国的第一投资目的地,一直以来,两国之间的互相依赖、互相交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中美两国继续交流合作,全球经济都受益良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本次疫情是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今年世界经济将有所增长,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的总产出预计在2024年仍将比大流行前的趋势低5.5%。

根据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但复苏势头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年经济将增长5.9%,较7月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

如何应对?巴奈特强调:“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疫苗。”他表示,IMF将对欠发达国家的疫苗接种提供资金支持。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疫苗接种覆盖全球40%的人口,到2022年中期将这一数字提升至70%。 

为支持全球经济复苏,巴奈特表示,IMF做出了87项金融安排,为超过50%的国家提供支持,金额超过170亿美元。同时,IMF也加快了紧急时期的国家借贷,为贫穷国家提供特殊支持;建立减贫信托基金,让贫穷国家能以零利率借贷。此外,IMF史上最大规模的6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SDR)也已经生效。

“我们也非常欢迎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新的合作伙伴,进行多层面的合作。”巴奈特说道。

(作者:郑青亭 编辑:李莹亮)

郑青亭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