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035的中国跨周期调节

富邦华一银行2021-10-22 09:54

  • 正在完善中的跨周期调节被确立为十四五及2035年时期中国宏观调控框架。因此,我们可能需要站在十四五或未来十五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维度,来审视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跨周期调节模式及其应对举措。

  • 从远景目标看,中国GDP总量到2035年大致要翻一番,年均GDP增速需要达到4.7%左右。在此背景下,要按照我们2035年蓝图来推进这一目标实现,作为跨周期调节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长期思维、审慎布局和精打细算。

  • 中国央行正在研究编制《宏观审慎政策指引》,有望更清晰和完整展现央行推进跨周期调节的操作思路。结合近期央行政策操作看,跨周期调节下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体现出结构性、前瞻性、精准性等新特征。

中国经济复苏动能放缓近期有加速回落之势头,中国总理李克强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稳增长、保就业,做好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

跨周期调节首次提出是在中央政治局去年7月30日会议上,随后逐渐出现中央高层会议和重要文件中。通过政策脉络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跨周期调节是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宏观审慎逆周期调控的相互融合。我们认为,跨周期调节不仅着眼于中国经济短期“稳增长”的宏观调控,还更面向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调控模式。

1.基于新发展格局的跨周期调节模式

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定调,“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这意味着正在完善中的跨周期调节已被确立为十四五及2035年时期中国宏观调控框架。

因此,我们或许不能简单拘泥于中国过去3-5年小周期波动所采取的逆周期调控思维,可能需要站在十四五或未来十五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维度,来审视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跨周期调节模式及其应对举措。

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认到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宏观政策整体布局。这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比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起到总体战略导向作用;第二个层次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财政和货币两个“钱袋子”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三个层次是就业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环保政策、区域政策等,是贯彻整体发展战略的细化部署。

正是基于这一发展战略政策部署,中国政府紧随中央确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近期推出一系列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房地产、地方债务、融资平台、学科类课外教育、人口生育、医疗卫生、网络安全、平台经济(反垄断)、资本无序扩张、区域发展、共同富裕等重大政策,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重塑。

同时,中国也大力推进面向2035年的重大产业布局,比如,稳固制造业基本比重,优化升级全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链,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加速科技创新,突破中国经济增长转向生产率驱动的瓶颈;严格规范互联网平台,限制垄断、数据滥用和资本无序扩张,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建设。

如果从长期增长目标看,虽然2035年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但确定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中国GDP总量到2035年大致要翻一番,年均GDP增速需要达到4.7%左右。这一增速仅较“十三五”期间GDP增速均值低一个百分点左右。在此背景下,要按照我们2035年蓝图来推进这一目标实现,作为跨周期调节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长期思维、审慎布局和精打细算。

正如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此前也说,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尽量长地延续正常的货币政策,这样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老百姓的福祉是有利的。毕竟,中国GDP增速从2010年10.6%降到疫情前2019年6%,目前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分别为12%、8.9%,十年间分别下降8.5和10.6个百分点。以此来看,准备金率要助力2035年目标较为捉襟见肘。


资料来源:Wind,富邦华一银行

就目前而言,全球经济还在承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当前经济复苏和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成长也面临挑战,是世界性的难题。美联储借鉴了过去危机的经验,采取史无前例的救助和刺激计划,2020年8月还引入了平均通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新框架。2021年7月,欧洲央行也引入了对称性通胀目标制,以更好应对更趋复杂环境下的经济复苏问题。

2.货币政策操作新特征推测

中国央行正在研究编制《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这有望更清晰和完整展现央行推进跨周期调节的操作思路,并增强政策操作的前瞻性和透明性。结合近期央行政策操作看,跨周期调节下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体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征。

一是兼顾结构性。传统货币政策惯常被作为总量工具,发挥总量调节效应,但中国央行针对市场需求推出央行票据互换,充分发挥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直达工具充分运用,使其具有定向支持金融机构、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功能,以更好应对社会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小微企业、困难行业和民生创伤等领域问题。这可能带来常规情境下央行总量政策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利率不会轻易调整,而存款准备率工具的传统总量政策意义弱化,更多被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使用。

二是追求前瞻性。中国央行要贯彻跨周期设计理念,大力研判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中国央行自去年5月领先全球开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随后GDP增速V型反弹;今年6月实施存款定价方式改革等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举措,7月意外全面降准,我们看到主要经济指标放缓出现加速。央行自主、前瞻性政策操作,并通过更多预期管理和政策推动市场达成合意水平。市场投资需要在趋势跟随策略基础上强化对经济金融趋势研判,提前布局。

三是讲求精准性。中国所处历史阶段使得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应对周期内的经济下行风险,需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不搞“大水漫灌”,实施“精准滴灌”,否则最终会得不偿失。比如央行操作测算税期、MLF到期、新债发行、月末及节假日等因素进行精准流动性投放,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央行通过信贷政策精准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法律申明】

本报告所载信息、意见等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征价或投资建议,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我公司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相关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服务。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报告观点客观性及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参考依据。

(作者:富邦华一银行 )

富邦华一银行

官方账号

聚焦"服务台商、服务实体经济"两大本源,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本土银行和跨境金融服务,为您提供前瞻的市场分析、研究报告和金融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