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堪忧、临床证据缺乏……中药该如何走向现代化?

21新健康魏笑 2021-10-22 22:39

当前中药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中医药服务能力与人民需求的差异,现代医药政策与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不适应等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魏笑 广西南宁报道 “近年来中药“异军突起”,但当前也面临诸多挑战。”近日,在第九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

要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张伯礼指出,需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加强基础课题研究,推广规范化种植。中医药药材和饮片要分类分级、优质优价,提升中药质量,做到“三无一全”,以无公害药材保障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同时,还应加强中医药临床优势的评价,扭转临床证据缺乏现状,不断完善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建设,发布中药临床疗效证据指数,推动中医药和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张伯礼称。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表示,中药材种植应注重生态环境特性与中药材生长发育特点相结合,利用最适生态环境生产最优质的中药材产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从种植到产品全程封闭管理,建成闭环产业化模式。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张伯礼指出,近年来中药“异军突起”,从上游中药农业到中游中药工业再到下游中药商业,中医药市场发生显著变化,中药产值在短短20多年中增长了近30倍。

但张伯礼指出,当前中药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中医药服务能力与人民需求的差异,现代医药政策与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不适应等问题。其中,中药质量堪忧与临床证据的缺乏是主要问题。

张伯礼表示,当前中药材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植物生长调节剂违规使用、熏硫超标等方面。因此,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提升质量。

对于如何提升中药质量,张伯礼表示,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同时要加强基础的课题研究。“因为中药材几千年来都是野生,真正搞种植的时间很短,缺少积累,所以要加强研究。”

此外,张伯礼指出,中医药药材和饮片要分类分级、优质优价、做到“三无一全”,要用无公害的药材,甚至绿色中药材以保障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三无一全”指的是无硫磺加工、无黄曲霉素、无公害(包括无农残超标、无重金属超标、无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采收器官的生长)及全过程可追溯。

针对中药材全程可追溯,柳药股份董事长、总经理朱朝阳表示,“仙茱链”是由柳药股份、仙茱中药联合广西鼎擎、江苏众享金联等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开放式中医药产业联盟链平台。该平台利用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数据信息互通共享的特性,通过中药材种苗培育、种植、采收、加工、质检、仓储、生产、销售流通各个环节端口的数据接入,可实现中药材从“出生”到“使用”全过程的跟踪。

阻碍中药高质量发展的另一大瓶颈是中药临床证据的缺乏。张伯礼表示,尽管中药有效,但缺少现代循证依据,传统医药要被广泛接受依赖于确定的疗效。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张伯礼称。

中药材种植发展方向在哪?

朱有勇表示,药材采挖自深山老林,药效高、药力足,但随着需求暴涨,野生药材挖空殆尽,不得不人工栽培。人工栽培在药材资源收集、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朱有勇也指出,人工栽培但也存在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主要问题。“首先是高产低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高产与药效呈负相关,药材质量受到普遍质疑。其次是重金属和农残超标,因中药材经济效益比较高,所以大家过度使用农药,导致农残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此外,还有连作障碍,农用地种完一次之后几十年不能再种,没有地来种中药材,这很尴尬。”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朱有勇指出,与粮食耐肥、高产栽培不同的是,中药材品种来自深山老林,品种改良不够,不耐肥不抗病,因此不能高产栽培,而目前现在做的却是高产栽培。

朱有勇进一步指出,从栽培角度来讲,农作物例如粮食蔬菜,是碳水化合物,由光合作用形成的初生产物,追求的是高产;但中药材不追求高产,追求的是药效,其属于次生代谢产物,即初生产物在经低温、高温或干旱作用下的产物。因此,从栽培理论来看,中药材栽培因高产栽培、化肥滥用等导致问题频出。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发展方向在哪?对此,朱有勇表示,发展关键是要让中药材“回家”,因为只有在其原来生长的环境中,才能有好的药效。“从城里面来的回到城里面去,从林下来的回到森林里面去,从水里面来的回到水里面去。总之,就是一定要让它回家。”

但光“回家”也不行,还得靠科技创新保证产量。“例如林下参,撒一杯种子下去最后才收一两棵,形成不了产业,因此要利用科技创新,在适合的生态环境中标准化、规范化地生产药材。”

关键科学问题及创新

但朱有勇也指出,要走中药材回归山野林下的有机种植之路必须要回答三个问题,即基础的科学问题是什么?能不能形成关键技术?能不能实现产业化?朱有勇院士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按基础原理、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成果显现。

“2007年我们受命一个重大专项,经费高达2000万,只需回答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云南的三七种植一茬后几十年不能再种。我们工作了整整5年,配了1500多个配方,但一点结果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所有专家、领导都认为这些名贵中药材太厉害了,把土地里面的精华全部拿走导致地废了。被逼到死角后,我们集体反思,会不会不是营养被吸走了,而是营养太多,结果反方向一做就成功了。”朱有勇介绍。

朱有勇进一步表示,在基础原理方面,为什么土壤会出现连作障碍?其研究发现,一是大量的施肥使土壤富营养,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细菌性的土壤会慢慢变成真菌性的土壤,真菌群体会引起根腐病,导致根的代谢出现问题,进而产生连作障碍的问题。

二是植株的自毒。中药材中的人参皂苷等会对自己的细胞进行毒害,这是中药材里非常突出的问题。自毒会引起根基微生物的变化,以及化感效应。

朱有勇表示,经过团队多年的研究,已从药材特性、土壤富营养、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为中药材种植奠定了理论基础。

朱有勇介绍,在机理研究基础上,院士专家团队把生境特性与药材生物学特点相耦合,形成具完整知识产权林下三七、黄精、白芨等创新成果,主要关键技术包括,首先是要选择林木与药材互作物种,相克相生,如三七、人参等药材选择针叶林,而石斛只能在阔叶类下种植。

其次是生境耦合,生境条件一定要跟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相耦合起来。例如约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中药材都喜阴。另外,土壤非常重要,腐植土是种中药材最好的土地。“标准是腐植土超过10公分就够了,但是很多林下都超过二三十公分。成亿亩的腐植土躺在森林里面没有去用,这是资源的浪费。”

此外,还有个关键的问题是绿色防控。林下有机种植严格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化学农药,采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技术,建立林下中药材生产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在创新点方面,朱有勇介绍,理论创新就是把生境特性与药材生物学特点相耦合,机制创新指的是从种植到产品全程封闭管理,形成闭环产业化模式。“我们的试点做法是产学研一体化联动,第一步先规划,第二步三证制度,第三步标准。在政府的领导下,以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组织生产;科技团未来要出标准出技术;企业做市场打品牌。”

(作者:魏笑 编辑:徐旭)

魏笑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