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杨丽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贫模式各有侧重,未来需探索金融减贫新路径

一带一路前沿舒晓婷 2021-10-22 21:51

杨丽玉指出,金融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和降低脆弱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 中国的减贫成就令全世界瞩目,为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重大贡献。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之一,金融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和降低脆弱性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扶贫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本国国情的模式创新。

10月22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之“一带一路”金融减贫分论坛上,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杨丽玉围绕“一带一路”沿线普惠金融发展和精准减贫发表了主题演讲。

杨丽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是加强各国合作,为发展不平衡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提高国家经济水平缩小沿线各国之间的差距,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扶贫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是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更加牢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三种减贫模式各有侧重

杨丽玉指出,“一带一路”涵盖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65个国家,覆盖总人口约44亿,超过全球总人口的50%。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许多国家,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难题和挑战之一。

“贫困的缓解主要基于经济的增长以及增长的再分配两个路径来完成,”杨丽玉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同模式的减贫经验。 

第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主导型减贫模式。通过国家和政府对市场强有力的干预达成经济增长和减贫的优先目标,推动经济体制转型、资金引进、基建提供、产业发展;通过采取精准扶贫到地区、到社区乃至到人口的方式准确瞄准贫困群体建档立卡,并且根据致贫原因带动各方资源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第二种是外部投资带动的减贫模式。越南、印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均采用此种模式。工业化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柱之一,产业发展直接促进就业进而促进减贫;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带动劳动力收入增长,促进收入的初次分配,增加家庭收入;积极利用全球价值链,供给廉价劳动力,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形成比较优势;强化多样化和结构转型能力,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条纽带刺激其他部门的增长。

第三种是以再分配为主要机制的福利减贫模式。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均采用此种模式。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国民福利,强调福利供给的普遍性原则。福利的转移范围也比较宽泛,不仅包括教育、健康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也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普惠金融是实现减贫的重要引擎

杨丽玉表示,在减贫和扶贫过程当中,金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存在。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效应有助于减缓贫困。经济增长也会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可以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就业、提高劳动力要素回报率、促进金融普惠的广度和深度。

金融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和降低脆弱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普惠金融强调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性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保障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获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赋予了穷人以及弱势群体金融的权利,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经济资源的利用并且享有相应的经济成果。

普惠金融能够帮助穷人以及弱势群体克服金融信贷的约束,增加购买力,促进投资,提高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改善抵御风险能力,并且平滑消费,提升自尊心和社会地位。“发展普惠金融能够为贫困地区和穷人提供资金的支持,是减少贫困人口的有效的解决路径,对提高民众生活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杨丽玉强调。

 因地制宜探索金融减贫新路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不均衡、多维贫困现象、经济增长中的不公平、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灾害风险和环境问题、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的重大调整及其带来的返贫和致贫风险……这些都为减贫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为此,杨丽玉表示,要通过推行普惠金融理念因地制宜探索金融减贫的新路径。

第一,援助和投资并举。秉承“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合作、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通过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细致的制度设计,厘清援助和投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功能边界,做到责权清晰、统筹配合,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目标。

第二,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拓宽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普惠金融更好发挥效能。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金融体系的各个主体全面参与到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中来。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资本留在贫困地区的意愿和信心,降低资本风险和使用成本,增强内生动能,保持商业可持续。

第三,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援助和投资都有可能导致贫困人口形成依赖效应,利用不好反而会抑制贫困人口自身能动性的发挥。要通过加强技能培训、金融能力建设,力争脱贫人口不再返贫。

第四,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先。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国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中国家民生改善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的破坏和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融入其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保服务与支持。

最后,强化多方合作、优势互补。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贫,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深入参与,更需要当地政府、其他援助国、政府间多边机构、国际组织、非政府减贫组织以及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各方的号召力、专业知识和经验形成促进减贫和发展的合力。

(作者:舒晓婷 编辑:李艳霞)

舒晓婷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