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辉:“双碳”投资应把握规律,防止投资过热滋生泡沫(附实录)

21低碳杨志锦 2021-10-23 21:0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10月23日在2021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双碳”投资应把握规律,避免“一刀切”等极端政策,防止投资过热滋生泡沫,引导市场有序发展。此次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

陈文辉表示,“双碳”投资应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出发,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平稳有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严防追求生态文明建设政绩,不顾实际加码“双碳”力度,扰乱市场秩序。“一些传统资产从长远来看可能需要逐渐退出,但如果退出太快,对经济社会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和风险,长期不退或死守也会带来金融风险。”

陈文辉建议,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资本合理有序地进入“双碳”领域,既要防止投资过热滋生泡沫,也要避免政策波动产生不确定性,挤出投资。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主持人!

今天受到议题的要求,谈谈“双碳”战略下的投资思考,纯属个人观点。

一、“双碳”战略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含义非常深刻。随着战略的实施,整个经济结构可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有的行业会萎缩,有的行业会扩张。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可能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说像电力里用煤发电的是什么情况,用油发电是什么情况,用气、非化石能源是什么情况,可以看得很清楚,带来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的是接下来衍生的变化,有的是现在完全不知道的,都会发生变化,要慢慢拭目以待。

事实上,其实是从“工业文明”跨进到“生态文明”,全球几百年的变化都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确实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可能下一步到了生态文明阶段,带来的变化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我列了一些方面,比如说竞争逻辑,从“成本最优”到“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等等,这是新文明时代的到来。

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双碳”可能带来生活方式都在变化,而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是会带来一种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说吃的东西,牛肉好吃,羊肉也很好吃,大家都觉得比猪肉好,但大家突然发现牛排碳、羊排碳,而且排碳很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就会带来其他的变化,比如说人造肉等等。前天我还专门看过一个这方面的公司,他给我尝了几种食品,包括用人造蛋白做的巧克力,如果不说完全感受不出来,说了以后也感受不出来。

包括生产方式的颠覆,包括经济格局的布局,也许都会有大的变化。这里画了两张图,一个是现在电解铝的分布跟煤炭相连,今后可能高耗能的不是跟煤了,比如说跟光伏。有专家说今后产业会往新疆、陕北风能、光能比较充分的地区转移。

二、“双碳”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

为什么说是一条这样的赛道呢?现在“双碳”这件事情已经达成了政治上的共识,确定性非常高,特别是宣布“3060目标”以来,国际上跟进的非常踊跃。

从我下面列的可以看到,2009年哥本哈根时候还是分歧非常大的,但是去年、今年一系列的动作在一步一步强化,可以说是确定性非常强的赛道。

“长”,中国是碳排放大国,也是减碳任务最重的大国,“3060目标”实现,起码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2060年还是非常确定的赛道,这时候在这方向布局资本可以持续分享到低碳转型的红利。列了一些,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说了。

“宽”,所谓赛道宽,大量相关的产业,有的是明确的,还有相当多的产业是我们看不到或者衍生出来的萌芽期产业,都会不断地涌现出来,所以赛道是很宽的赛道。

“厚”,在这个赛道里,有“矛”和“盾”的关系,不断有新的“矛”出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又会出来新的“盾”,又需要新的“矛”来解决。

比如说动力电池今后怎么回收,是不是有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就会有新产业的出现。比如说新能源车用的大量都是液态电池,液态电池有它的问题,比如说里程达到一定时候续航能力比较弱,如果再往上加风险就比较大了,所以有安全性的问题。

我知道现在有一些技术上已经在做,而且有些已经开始在商业化落地量产了,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不断衍生,越来越厚。包括新能源发电(光伏和风电),确实带来了很多很便宜的电,但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又带来了问题。下面一个非常焦点的问题是储能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企业也在往储能方面投资,很多技术一直在加大储能方面的研究力度。所以双碳确实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赛道。

三、“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本和金融的引导支持

不同权威机构对于全球、中国需要的资本及资本缺口的预测,可能没有那么精准,但是大的趋势不会变,需要大量的资本需求。

资本需求确实需要政策引导,有的政策是财政税收政策,有的政策是金融政策,而我理解碳排放本来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一般投入是不经济的,要把问题解决好一定要使得负外部效应通过政策手段变成成本内生化,把它考虑进去,使得它变成正外部效应。就需要一系列金融和投资政策的支持。

刚刚刘桂平副行长也谈到了碳交易、碳排放权的事情,包括税收制定、政策制定相关部门都在研究,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加大对它的引导和支持。

四、“双碳”投资可关注的重点领域

包括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绿色基础设施,现在很多大央企都在布局这方面,比如说光能光伏,需要大量土地等,这都是资源类的东西,也包括风能、大基础设施、特高压、输配电、储能产业链等设施。

赛道还是很宽的,有些还是萌芽期的市场机会,现在有的是真空阶段,需要初创企业加大投入。包括数字经济,包括碳交易、碳资产,今后也会成为投资机构要投的资产。

我刚刚去看过碳交易所,确实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包括参与交易的主体是否完善?现阶段很多投资机构并没有参与,可交易品种及交易形式,现阶段还没有期货品种。

举一个例子,“双碳”会衍生出很多新产业,而且产业会爆发出非常强的竞争能力。比如说“双碳”和数字经济结合,新能源汽车就是完美的结合,开始可能是节能减排的绿色出行品种。但是现在新能源车/新势力车的智能化水平非常非常之高,所以有很多人说开了新能源车以后,回去开传统燃油车已经回不去。

我确实听过两类人说,比如说年纪大一点开新能源车看重节能效果,真省钱,年轻一代开新能源车是看重车内体验感受。

从下一步来说,智能方面会越来越强。这两天我刚刚看了一家企业,这家企业为汽车提供智能服务。可能今后除了壳以外,里面最灵魂的东西是智能化的东西。

回过头来,对于绿色出行会有大的变化,刚刚Tony BLAIR说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走的比较快,但还是少量。到了一定拐点以后开新能源车可能是时髦,再开燃油车可能会不好意思。

“双碳”和数字经济的结合可能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一个又一个新的投资机会。

五、把握“双碳”投资的几个规律

“双碳”投资确实有规律要把握,比如说确实有周期性的规律,能源确实有先立后破的问题,怎么样避免一刀切的极端政策?需要非常注意这一点。

虽然说这是又长又宽又厚的赛道,但不能一哄而上形成大量的泡沫,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赛道上非但挣不到钱还得亏,要把握规律性,踩好点。

像一些传统资产从长远来看可能需要逐渐退出,但如果退出太快对经济社会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跟风险。如果你在这里长期不退或死守也有一个问题,会带来金融风险的问题,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把握的。

总而言之,“双碳”战略是非常明确的战略,在这个战略下确实投资能够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机遇也非常多,里面也会有很多风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把握。

我就简单说这些,谢谢大家!

(作者:杨志锦 编辑:周鹏峰)

杨志锦

高级记者

长期专注于地方债、债券违约、货币政策、银行领域的报道和研究。在财政、金融、宏观交叉的地方债领域,力求为市场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分析。欢迎交流及爆料,记者微信:yangzhijin21,添加请备注单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