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气候中心10月22日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日前因气温陡降引起的对今年将迎来二次拉尼娜现象的猜测得到证实。此次的拉尼娜来势汹汹,全国各地都正被冷空气“组团”围攻。
10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南方城市也未能幸免。据中国天气网消息,10月21日-22日,我国南方地区的阴雨天气持续在线。22日,云南、贵州到华南一带湿冷感明显,气温降到近期最低谷,不少地方度过今年下半年来最冷的一天,提前体验到冬至的寒冷。
而在拉尼娜背景下,南北方降雨也遭遇异常,北方大范围降雨不断,南方珠江流域遭遇旱情,“南旱北涝”格局初步显现。
10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广东省气象局获悉,今年6月1日以来,广东省平均降水量891.8毫米(统计时段6月1日-10月21日),较常年的1022.1毫米偏少13%。广东省气象局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10月下旬至12月,广东省降水总体偏少。
拉尼娜现象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者“冷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
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统计,1950年以来共发生16起拉尼娜事件。最近一次拉尼娜事件发生在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峰值强度等级为中等。此次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意味着2021年将会是“双拉尼娜年”。
这次拉尼娜的到来,其实在国庆后已出现征兆,10月10日左右,多地就已迎来“换季式”降温。而这次大范围降温于近日愈演愈烈,往年10月份还十分温暖的南方地区也未能从中脱身。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近日,南北方气温出现“倒挂”情况。21日,长沙、贵阳最高气温在13℃左右,而华北、黄淮、西北等地最高气温普遍都有15℃以上。云南、贵州、华南一带气温低谷出现在22日,冷的程度堪比常年冬至节气前后的气温。
“断崖式”降温受到市民关注,网友不禁调侃:“眼睛一闭一睁,冬天就来了。”
实则,对于拉尼娜的来临,市民也无需太过紧张。
通过分析1954年以来的15起拉尼娜事件可以发现,其中10起造成了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偏低,但范围在-3-0℃之间;而另5起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期我国冬季气温出现偏高,范围在0-1.5℃之间。总体来看,拉尼娜现象对温度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近期气温偏冷不代表今年会是“冷冬”。
另一好消息是,这股冷空气南下后,攻势也将出现缓冲。中央气象台预报中指出,接下来我国华南沿海气温下降到今年下半年以来最低点后,将开始再度回升。以广州为例,下周开始,广州日最高气温将回升到25度以上,日最低气温也可能回升到20度上下,天气将明显回暖。
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而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会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冬明春枯水期珠江流域片降雨可能继续偏少,来水可能持续偏枯,特别是东江、韩江可能遭遇特枯水年,流域局部地区旱情可能逐步加剧、范围进一步扩大。珠江委水文局10月16日18时发布西江、北江干旱蓝色预警和东江、韩江干旱黄色预警,并于当日启动抗旱IV级应急响应。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也于日前表示,珠江流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面临严峻旱情,保障城乡供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10月22日,广东省气象局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减少13%。“预计10月下旬至12月,广东省降水总体偏少。”
而据了解,位于珠江流域的江西省目前中旱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已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3%,赣中、赣南部分地区和赣北局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据江西省气象局数据显示,9月以来,江西省平均降水为35.5毫米,排历史同期第3低位。
与之相反的是,北方地区下半年以来连连遭遇强降雨,继7月陕西汛情之后,十月初,山西发生大范围强降雨,太原、阳泉、临汾、长治、吕梁、晋中等地均创下10月上旬累计降雨量历史纪录。
结合来看,在拉尼娜影响下,“南旱北涝”格局初步显现。
降雨异常情况下,对相关产业的影响首当其冲。
根据江西省农业厅的调查统计,目前江西全省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290.6万亩,成灾面积99.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
而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近期北方降雨频繁,对秋收秋种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连阴雨对秋粮产量影响总体有限,主要影响的是秋种。”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19日,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26%,已比常年慢了27个百分点,特别是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大部分地区播种比常年晚了15天以上。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针对晚播小麦,要适当地增加播种量,以确保今年的冬小麦产量。
(作者:吴文汐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