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向好、经济发展持续恢复,2021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为1.24,就业景气指数环比下降,但同比上升。从招聘需求来看,2021年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在1~6月均高于去年同期,3月~4月份达到最高,7月份有所下降,8-9月份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求职供给来看,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具有周期性,求职人数在3月和9月份相对较高,并且由于2021年国内疫情防控效果较好,与去年相比,本年度毕业生可以选择参加线下校园招聘会等渠道进行求职,因此,今年在线求职总体人数低于去年同期。
分行业和职业来看,酒店/餐饮业景气指数环比回升,中小学课程辅导就业供需两端受“双减政策”影响,其景气程度明显降温。分区域来看,本季度东部、东北地区的CIER指数接近,分别为1.93和1.91;而西部和中部就业景气相对较低。分经济圈来看,长三角经济圈毕业生CIER指数最高,其次是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分城市等级来看,本季度三线城市毕业生就业景气最好,其次是二线、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分企业规模与性质来看,大型企业的毕业生CIER指数相对较高,中型企业供需基本平衡,小型和微型企业的CIER指数均小于1。民营、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的就业景气相对较高,而国企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低。
报告认为,由于供给端统计口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低于全国水平;“双减政策”对部分岗位招聘需求产生明显影响,相关从业人员的求职行为需进一步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行业、职业、城市、区域等)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就业结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情况
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就业群体,关于其就业问题的讨论一直以来倍受关注。为客观刻画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本报告使用招聘网络大数据,从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市场状况,以及不同行业和职业、不同区域和城市、不同企业规模和性质等不同方面状况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中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的识别,是将企业招聘职位和名称描述中有“应届”字段视为毕业生的需求端数据;求职供给的识别是将最高学历为大专以上,且毕业时间为两年之内无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均视为高校毕业生供给端。之所以对供给端进行调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规定,“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2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求职认定时间相应延长;二是课题组在前期访谈了解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尽管限定了“应届”的要求,但部分企业并未明确规定毕业生“届别”,对于上一年未就业学生也被视为应届生对待。基于以上考虑,本报告对毕业生求职供给端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1.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环比下降
表1中为2019年以来,全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程度,即CIER指数的对比情况。结果显示, 2021年第一、二、三季度的全国CIER指数分别为1.66、2.09和2.15,而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34和1.52和1.24。环比来看,本季度高校毕业生进入秋季求职高峰期,就业景气指数环比有所下降,表明本季度求职竞争较为激烈;同比来看,三季度全国和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环比均有所回升。
表1 全国和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对比
图1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和供给人数,以及CIER指数的变化趋势,表2则为具体的变动情况。从环比来看,与2021年二季度相比,本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增加了6.5%,但由于毕业生迎来秋季求职旺季,投递人数增加了14.6%,使得CIER指数环比下降。从同比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减少了2.3%,求职申请人数下降了9.5%,使得CIER指数同比有所上升。
图1 不同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情况及CIER指数变动
表2 2021年三季度供需两端及CIER指数变动情况
2.三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逐月攀升
分月份来看,在招聘需求方面,2021年1~6月均高于去年同期,3月~4月份达到最高,7月份有所下降,8、9月份与去年同期持平;在求职供给方面,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具有周期性,3月份达到最高,而8、9月份与去年同期持平,同时,由于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与去年相比,本年度高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线下校园招聘会等渠道,因此,在线求职人数在2~6月份低于去年同期;高校毕业生景气指数本年度2~6月均高于去年,而8-9月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图2 不同月份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情况及CIER指数变动
二、不同职业和行业
1.酒店/餐饮业景气环比回升,教培行业景气下降明显
表3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和较差的行业排名。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最好的行业为中介服务业,CIER指数为22.3。此外,教育/培训/院校、互联网/电子商务、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医药/生物工程等行业的就业景气也相对较好。从环比来看,本季度医药/生物工程、基金/证券/期货/投资、酒店/餐饮业的就业景气环比上升,特别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三季度迎来学生暑假、中秋节假日等,使得酒店/餐饮业的就业景气回升明显。
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最低的行业为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业,CIER指数为0.20。此外,能源/矿产/采掘/冶炼、礼品/玩具/工艺美术/收藏品/奢侈品、旅游/度假、交通/运输等行业的CIER指数也相对较低。这些行业的就业景气相对较差,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也较为激烈。
表3 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和较差的行业
2021年7月国家“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发布了具体实施文件,图3中刻画了教育/培训行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变化。可以看出,进入2021年第三季度,教育/培训/院校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7月至9月逐月下降,而求职申请人数在8月份也出现明显回落,在9月份有小幅回升。图4为教育/培训/院校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7月和8月份分别为8.63和9.77,而在9月份下降至4.69,表明“双减”政策下对该行业的就业造成明显降温影响。
图3 教育/培训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情况
图4 教育/培训行业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变动
2.房产交易、销售顾问宽松,中小学课程辅导降温
表4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和较差的职业排名。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的职业为房地产交易、中小学课程辅导、销售顾问、医疗器械、普工/技工等,这些职业的CIER指数排名相对较高,但与上季度相比,除了医疗器械环比上升之外,其他职业均环比下降。其中,房地产交易、销售顾问、普工/技工等职业的工作性质或内容较单一,技术含量不高,薪酬待遇对于高校毕业生求职者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出现较大的供给缺口。而对于中小学课程辅导业,尽管本季度就业景气较高,但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之下,该职业的就业景气程度明显降温。此外,本季度客户服务、酒店服务就业景气也相对较高,表明随着疫情逐渐趋稳,也带动了线下接触经济的逐步恢复,使得服务业就业景气逐渐向好。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差的职业中,发行、医务管理、舞美设计、场务/剧务、广告等传媒类职业的CIER指数相对较低,并且从环比来看,除发行职位就业景气环比有所回升外,其他职业的就业景气均环比下降。这些职业的就业情况需要进一步关注。
表4 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和较差的职业
“双减政策”实施后,对中小学课程辅导职业的高校毕业生带来明显的影响。在2021年8月份,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具体细则,对中小学课程辅导职业的就业需求、供给和就业景气均带来影响。图5中结果显示,从招聘需求来看,2021年7月到9月,中小学课程辅导的招聘需求人数连续下降,特别是在9月份下降人数较为明显;从求职供给来看,2021年8月高校毕业生在中小学课程辅导职业的投递人数同样出现急剧下滑,9月份与8月份基本持平。图6中结果显示,从就业景气来看,9月份景气指数下降为16.61,为今年二季度以来最低。
图5 中小学课程辅导就业供求变动情况
图6 中小学课程辅导就业景气指数变动
三、不同区域和城市
1.东部、东北地区就业景气程度较高,中西地区就业景气程度较低
图7中结果显示,分区域来看,本季度东部、东北地区的CIER指数接近,分别为1.93和1.91;而西部和中部就业景气相对较低,分别为1.35和1.26。从同比来看,除了东北地区的CIER指数同比基本持平之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CIER指数均有所下降。与其他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有所上升,同比增加了9%,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另外,与去年同期相比,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投递人数也在增加,同比增幅分别为22%、36%和15%。从环比来看,本季度各地区的CIER指数均有所下降,尤其是东北地区下降较明显,主要因为东部、东北地区招聘需求与上季度基本持平,而求职投递人数环比增加明显,使得就业景气呈现回落态势。
图7 不同行政区域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
图8列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地区高校毕业生的CIER指数。具体来看,本季度长三角城市经济圈的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最高,为2.18;其次是珠三角城市,CIER指数为2.01;再次为京津冀经济圈,CIER指数为1.18。从同比来看,珠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有小幅上升,京津冀、长三角地区CIER指数下降明显。在招聘需求端,本季度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同比均有所上升,分别为7%和25%,但长三角地区下降了17.0%;在求职供给端,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求职供给同比变化幅度较小,而珠三角地区求职人数同比下降了9%。从环比来看,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各经济圈高校毕业生的CIER指数环比均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各经济圈求职申请人数均有明显的增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比增幅分别为12%、17%和28%,使得景气指数下降。
图8 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
2.一线、新一线城市竞争激烈,二、三线城市景气较好
图9中结果显示,2021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的CIER指数呈现新一线、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依次递增的趋势。其中,一线、新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分别为1.40和1.26,景气指数相对较低;而二线、三线城市CIER指数为1.70和2.75,就业市场相对宽松。从同比来看,一线城市的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有所上升,新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的CIER指数有所下降。具体来看,在需求端,一线城市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增加了26%,而新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需求人数均有所下降,分别为14%、4%和10%;在求职端,一线城市求职申请人数同比下降了7%,新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的求职申请人数均同比上升,增幅分别为16%、28%和15%。从环比来看,除一线城市外,各类城市招聘需求人数均有所下降,而求职申请人数均有所增加,特别是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环比增幅分别为23%、19%和21%,使得高校毕业生的CIER指数环比下降。
图9 不同城市等级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
从表5中可以看出,本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较高的城市为二、三线城市,例如,大庆、嘉兴、威海、包头、镇江等,这些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而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差的城市中,贵阳的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最低,为0.42。此外,沈阳、西安、太原、杭州、成都、长沙等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相对较低,就业竞争相对激烈。
表5 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和较差的城市
四、不同企业规模和性质
1.大型企业就业景气较好,中小微型企业就业景气较差
图10列出不同规模企业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的环比和同比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景气较好,CIER指数为2.98;中型企业供需基本平衡,CIER指数为1.08;小型和微型企业的CIER指数均小于1,分别为0.93和0.84,就业竞争相对激烈。从同比来看,大型企业的招聘需求和求职人数均同比上升,分别为26%和29%;中型企业招聘需求上升5%,但投递人数上升了20%;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招聘需求下降,但求职人数有小幅上升。从环比来看,在需求端,大型、中型企业的需求环比变化较小,而小型和微型企业需求人数均环比下降,降幅分别为13%和18%;在求职端,各规模企业的求职人数均有明显上升,其中,大型企业增幅为36%,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增幅分别为14%、23%和27%。
图10 不同企业规模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
2.民营、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就业景气较好,国有企业就业竞争激烈
图11中结果显示,本季度民营、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就业景气较好,国有企业就业竞争激烈。具体来看,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的就业景气相对较高,分别为1.54、1.37和1.36;外商独资、合资企业的CIER指数略小于1,分别为0.99和0.91;而国企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低,为0.39。从同比来看,在招聘需求端,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招聘需求人数有所上升,增幅分别为22.0%、12.7%和6.2%,而其他性质企业的招聘需求均下降;在求职供给端,各类企业的求职申请人数均有所上升,特别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涨幅较大,分别为27.4%和26.0%。从环比来看,在招聘需求端,除了股份制企业招聘需求上升15.3%之外,其他企业的招聘需求均环比持平或环比明显下降;在求职供给端,本季度各类性质企业的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均有明显上升,使得CIER指数出现环比回落,特别是民营企业,环比降幅较为明显。
图11 不同企业性质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
五、总结
结合前文分析可知,2021年第三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环比下降,同环上升,经供给端统计口径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低于全国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毕业生作为初次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群体,其工作搜寻特点与在职人员工作搜寻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未来需要对两部分群体开展进一步异质性分析。此外,本报告还发现,“双减政策”导致教培相关行业职业的就业景气程度明显降温,特别是在招聘需求端影响更为明显,未来相关从业人员的求职行为和工作转换等问题需进一步关注。最后,本报告通过对不同行业职业、不同区域和城市、不同企业规模和性质的分析,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就业结构。
(作者:智联研究院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