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今年经济应力争8%以上的增速,2022年争取不低于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1-10-27 11:49

30-60目标推动中国走上“第三条道路”,绿色技术和投资有巨大增长动能。

10月26日,由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熔冶钢铁工业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钢铁行业数字化管理与碳管理峰会”在北京召开。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就宏观经济走势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和政策发表演讲。

刘世锦表示,当前经济恢复基本符合预期,2021年宏观经济呈前高后低态势。从三大需求态势看,四季度增速有可能不及预期。房地产投资已进入下降通道,制造业投资回升是一个亮点,但很大程度上是去年降幅过大的回补,两年平均增速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出口仍然是超预期表现,但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增速将逐步趋于常态。正常情况下,应该力争8%以上的增速,两年平均达到5%-5.5%。以此为基础,明年再争取不低于5%的增速。这是在我国目前已有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通过跨周期调控可以实现的目标。

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崔煜对2021年4季度-2022年3季度的宏观经济给出了预判。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前身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博智宏观论坛的宏观经济和长期增长研究支持团队。

崔煜指出,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四季度预计整体宏观表现低迷,2021年全年GDP不变价增速预计为8.5%左右。工业增加值全年同比为12.33%,服务业生产指数全年约为9%。从价格指标来看,PPI预计到年底仍处高位,CPI仍维持低位,终端需求仍显疲软,下游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压缩的矛盾将持续到年底,预计进入明年后随着全球性通胀的缓解逐季改善;从需求侧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21年四季度持续低迷,预计到2022年二季度有小幅回暖。进口增速和出口增速预计2021年至2022年二季度逐季放缓,经济下行压力犹存;货币流动性方面,通胀压力犹存,货币端适度宽松,M2和社融增速相较上半年有所回落,预计持续到2022年二季度,国债收益率预计2021年10月为高点,后续小幅回落;2021-2023年,中国人均粗钢表观需求量增速放缓,处于逐渐达峰阶段;2022年预计表观需求量约为9.7亿吨。

刘世锦指出,扩内需、稳增长的立足点要转到发掘中速增长期的结构性潜能。提出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指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是横向的、对全社会各领域都会发生影响的要素。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不仅为追赶进程提供支撑,也可为全球范围内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引领。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

刘世锦表示,30-60目标推动中国走上“第三条道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两个基本约束条件。中国人均碳排放已达7吨以上,超过欧盟,尽管还有十年的达峰前时间,但这个空间不大。因为这是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碳达峰,达峰水平越高,下一步碳中和的难度越大。目前中国人均GDP为1万美元,2035年要达到3-4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美元,此后还要达到6万美元(前沿发达国家的水平)。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少排放乃至零排放,只有走第三条路:低碳或零碳较高增长。在双重约束下,选择采取低碳或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同时实现高生产率,力争减碳和增长双赢。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在人均GDP1万美元,有碳中和目标、巨大减排压力下,仍要保持较高增速,不放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目标,未有先例。

刘世锦指出,减碳不能“单打一”。减碳不宜单兵突进,而要推动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减碳不能“运动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供求秩序。减碳不能指标错位,应加快创造条件,用碳排放的“双控” 指标,即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替代能耗的“双控”指标,以更好地服务于实现双碳目标。更重要的是,着力于绿色转型“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重点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绿色技术和投资将会提供巨大的创新和增长新动能。绿色技术既做减法,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形成百万亿级别的发展新动能。

(作者:周潇枭 编辑:周上祺)

周潇枭

高级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趋势,涉及投资、消费、财税、科技创新等领域。